荏苒岁月覆盖住的过往,在白驹过隙中,匆匆的铸成了一抹哀伤。
萧瑟秋江,细雨空蒙,寒气砭骨。烟雨中,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手指轻拨便得琴声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止,指尖轻颤却将优雅温柔的抒情文曲与刚强悲壮的叙事舞曲融之为一体,流出数不尽的英雄末路,奏起说不完的儿女情长。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以英雄陨落、美人凋零、自刎谢罪的悲情结局最终拉上了华丽的帷幕。一支琵琶,奔腾着楚汉相争的金戈铁马。它的力量可以将最温柔的梦乡碾碎,它的忧伤可以将离人的眼泪冻成冰凌,它的温度可以将古老的传奇点燃。这段传奇,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曲千古悲歌,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却又千古流芳,永垂不朽。
箜篌,辉煌在汉唐时期,曾是宫廷盛典与豪华欢宴的“座上客”,以巍峨身躯与华丽仪表以及丰富而恢宏的音响脱颖而出,便得与那些黄袍加身,凤冠霞帔的达官贵胄相称,成为了历代宫廷乐器之王。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箜篌的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个时期,中国箜篌传入了日本,朝鲜等诸多国家。在日本奈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而在中国,它却没有像琵琶那般好运,反而在明代中后期悄然“失宠”,逐渐不为人知……
曾风靡全国的中国四大古琴,而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齐恒公的号钟,洪亮如钟般激荡,震人心脾,摄人心魄,令人荡胸生云,又使闻者潸然泪下。
楚庄王的绕梁,音乐有如天籁一般美妙,且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佳话。
司马相如的绿绮,以一曲《如玉赋》获赠,深受梁王喜爱,从此闻名天下。
蔡邕的焦尾,是他以命相救,精心打造的,以其悦耳的音色显著于世。
而今,这“四大古琴”早已归于尘土,逐渐不为人知。多少古人曾经宠爱的乐器,至今却杳无了。在音乐未诞生前,虫鸣文化是古人生活的重要构件,琴产生以后,君子通常的标配便成了识文辨曲。但伴随着汽车喇叭和人间争吵,虫鸣文化只留下绝唱和挽歌 ,识文辨曲也已搁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动弹,无法挣扎,渐渐风化,销声匿迹……
时光逆流而上,檀香袅袅,茶味清香。一曲罢了,留给伯牙的是一人与一影才能体会的寂寞。他悲叹怀其绝艺却难觅知音。自己拥有如此高超的琴技,奏出的乐声宛如高山流水,但在这中又有几人能用心听懂呢?除了子期,再无他人吧?现在伯牙与子期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已被太多的人知道,这首用古筝奏出的《高山流水》也被名家弹过千遍万遍,中华文明得到了传承,并被赋予了一层又一层的精神内涵。可我们扪心自问,有人懂过伯牙吗?有人真正了解过古筝吗?若伯牙不遇子期,那中国人会青睐古筝吗?几千年前,伯牙便预知道了今天的场面,他叹的是知音难求,他悲的却是无法传承中华文化啊!
纵观千古,各路乐器代表的悲愁皆多于喜乐,琵琶弹出的是项羽自刎的悲壮,箜篌奏出的是王朝由盛到衰的无奈,古筝播出的是伯牙知音不遇的哀叹。
在灯红酒绿又虚幻缥缈的现实中,我仿佛又听到了那悠长的琴声——时而完整,时而破碎,好像要消失了一般,却又发出声声低吟,我听见一个声音,它对我说:“如有来生,愿碎吾之骨,刻汝之心。”
一字一句,如雨珠一般跌落到我心里,一滴一滴地敲打在我心上。我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为了古典乐器,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了点燃国民保护与传统文化的热情。想要传承古典乐器,我们须先了解它,通过它来弹奏出属于中国的音乐,从中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获得传统文化之根、传承文明之本。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发扬中华文明。拯救如古典乐器一样,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因为它们是华夏之基,中华之本。
若你在快速的社会生活中感到烦躁,不如在空闲时间,寻一清静之处,铺一青石小路,拨一悠长之乐,洗一浮躁之心,与乐相伴,便能安之若素。
在白驹过隙中,我听到了传统文化在悲伤低泣,哭声被荏苒岁月覆盖。朦胧中,它好像对中华儿女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