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故事:发现水滴石穿的孩子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竺可桢的故事:发现水滴石穿的孩子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9-05 19:16:06
导读:发现水滴石穿的孩子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浙一江一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竺可桢的父母见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阿熊。...

发现水滴石穿的孩子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浙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竺可桢的父母见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 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私塾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长到1岁半的时候,父母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小可桢每次都能按着父母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才能走。就这样,竺可桢自小便养成了好学的品。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 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那年竺可桢便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7岁那年便开始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小可桢天天都有长进。有一天晚上,哥哥弟弟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还 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正在聚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下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奇迹似的怔在那里。原来小可桢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的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即跑过去找母亲请教。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会识字的女子,对子女的要求既严格又慈。她听了小可桢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儿子解释道:“小熊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教导道:“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好似的。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澄衷学堂去读书。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准得飞上天。”另一个接着说道:“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保活不过20岁。”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晚上,竺可桢躺在上久久不能睡着,白天同学们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着,竺可桢想道:“既然自己立志要为国家出力,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得有一个好身体,就得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立刻从上爬起来,连夜 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 手写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就这样,竺可桢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地有了一些好转,以前请病假是很常见的事,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在笑话竺可桢,后来他采取了什么样的办法?竺可桢自幼有什么好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