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偏见》
这本书在父辈年轻时十分风靡,怀着虔诚的心态读完,心中却感慨良多。
如同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小说一样,里面的人物,多以悲剧结尾。
在这本书里,我们听到了爱的呼唤,无论韩新月、韩子奇、韩天星等等,他们对于爱情,有过美好的回忆也罢,有过执着的追求也罢,最终也败于宗教和家庭中。
我相信霍达女士作为一个*,他对宗教的认识也的确远远深于我们这些汉人。书中描写的汉人对“回回”的偏见,还是’回回’对卡菲勒的“厌恶”,一种因宗族,因民族而产生的矛盾一直旋于脑海。
即使在今天,“尊重”一词慢慢变成时代的主旋律,汉族与少数民族慢慢融合,开始一起生活,但当“藏独”、“*”再出新闻时,当*再有暴动时,人们也会对那些在路边烤羊肉串的维族小贩另眼相看,对操着*腔的游客冷眼相待,我们讲尊重宗教,可在某宗教极端*再次兴风作浪,当ISIS再度挑衅各国时,人们都在咒骂,恨不得每个*都要因他们信仰的宗教而背负半生骂名。我奇怪,人们为什么总是一面道貌岸然地讲“平等”,讲“尊重”,一面却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异己”,把个体的极端强加到集体的“罪恶”中去!
我同桌在看这本书时,他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韩太太的愤怒,他愤怒与韩太太强行干涉儿子的婚姻,让丈夫错过了一生真爱,没有祝福病重女儿的爱情。
相反我并不讨厌韩太太,我反而恶心那所谓的真爱至上。玉儿的确是书中最任性的主了,她从小被姐姐呵护,姐夫全力供她读书,即使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她也心安理得的去最好的学府,交最贵的学费,只为逃避她心中的伤痛,她似乎是那个时代许多进步女青年的缩影,盲目地寻找“*”从杨琛,、奥利弗、再到韩子奇。他把上一段感情的伤痛强加于无辜的奥利弗,她把所谓的“真爱”建立于践踏于道德,人伦之上!也许许多人都会义正言辞地告诉我,玉儿和韩子奇才是真爱,他们相守于乱世,交心在战火,他们的“根,坚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他们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的,平等的,值得歌颂的爱情,而至于韩太太,一个沦为市井的“毒妇”,是不值的被爱的。
对,我们尊重一代玉王,一代才女在乱世中的真情,我们鄙视一个市井妇人对爱的坚守,但真的该尊重吗?我不理解这强加上来的价值观。
难道,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就应该不顾韩子奇是自己的姐夫,不顾璧儿在风雨中的坚守而相爱吗?难道因为天星是妻子所生,新月是挚爱所生就让两个本该有平等人生的孩子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吗?难道因为有知识就应该被歌颂,反而那些一直默默付出的发妻就该被唾弃吗?
为什么这多年以来,知识、门当户对,真爱总会是我们一段复杂感情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忽略韩子奇和玉儿这对“佳偶”亲手把韩太太推进万丈深渊的自私!为什么人们总歌颂新月虽明知哥哥辍学定有苦衷,妈妈态度转变必有蹊跷的情况下仍坚持梦想,仅而同情天星为家庭放弃学业这本该被尊重的行为?
不,不,不!不应该因知识的水平高低来评价一个完整人!不应该用一个被苦难折磨过的女人来和一个从未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女青年比较,不应该把真爱当做相守的唯一要求!不应该把*说成践踏人伦,道德的理由!
我相信我们的确尊重,也的确应该尊重,应该尊重真爱,应该尊重每一个有梦想的,追求*的人,应该尊重每一个虔诚的信徒。
我希望我们可以少一些偏见,少些主观的偏见,愿意相信每一个面目可憎人的背后有痛苦的过往,愿意理解一个热烈虔诚的信徒对宗教的热爱,愿意平等的对待身边每一个为家庭放弃梦想的人,不轻信,不同情,不惋惜。
这才是我理解中的平等,平和的,水到渠成的,表面的尊重中,没有内涵的偏见,没有上至天堂的赞扬,也没有下至尘埃的贬低。
“别把人想的太好了,也别想的太坏,都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