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念老街一角的糖人
凉风习习,在一条古老的小巷里,有一个小小的糖人铺子,传来阵阵吆喝声:“卖糖人喽——又甜又好看的糖人——”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一间狭小的铺子里,边叫卖着,边专心致志地做糖人。
糖人,从宋朝开始流传至今,是传统的特色工艺品,也是一样别致的美食,它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这位老人做的糖人十分精致,有“孙悟空”,有“猪八戒”,有“嫦娥,”有“女娲”,这些糖人有的是名著中的人物,有的是神话人物,也有一些是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形态各不相同,但各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点鲜明,各式各样 的糖人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就像那个美丽的“嫦娥”,小巧的脸上五官一个不少,生动的表情配上柔顺的黑色长发,很难想象这正是用普普通通的糖做的,因为它看上去更像粘土。“嫦娥”穿着精致复杂的古装,衣角向上扬起。在“嫦娥”的衣服上,用糖浆画着“壮观”的花纹,她的手指比作兰花状,似乎就在我们面前翩翩起舞,充满仙气,令人陶醉其中。一想到这么精美的糖人是由一双长满皱纹的手做出来的,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驻足赞叹。
白发老人眯着眼睛,皱着眉头,弓着背,正揉着一团又大又黏的糖。糖的颜色很多,白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糖人制作过程中,是不会用到色素颜料的,而是用传统染色方法,如:绿色的糖里加了少量的蔬菜汁,黄色的糖中含有胡萝卜汁,红色的糖则用了草莓汁染色,每团糖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老人先把一大团糖分为两小团,然后,在其中一个团上谨慎地捏出鼻子和耳朵,接着,又小心翼翼地刻出眼睛、嘴巴和一些细节的小地方。看老人一笔一划地刻着,想到老人这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糖人,我不禁心生佩服。这难道不是老人对传统工艺——糖人的喜爱与尊重吗?老人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就为了带给人们快乐与甜蜜,看着他饱经风霜的双手灵巧地制作糖人,我觉得是他高超的手艺和传统工匠精神,才把这样的手艺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人们买糖人,并不在于吃,而是留作纪念。穿过历史的风雨,糖人来到我们手中并不容易。它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都值得我们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与珍藏它,珍藏这个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瑰宝。
我也喜欢糖人,喜欢它的精致外观,喜欢它的可口味道,喜欢它的文化内涵,喜欢把它紧握在手中,快乐地到处奔跑。我佩服那位坐在窄小铺子里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做糖人的白发老人……
【第2篇】
【四川的“年”】
我的故乡四川,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地方,不论是人还是物,都会让你耳目一新。四川的年,更是豪放。走上街头,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恐怕连老一辈们都会迷路。
春节过年可是个大日子,一年中最喜庆的几天就是春节了。年开始的早,农历十一月刚过没几天算进入新年倒计时了。不过,春节真正的高潮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天开始的。过小年的时候,所有的店面都喜气洋洋的,好不红火!小年作为春节的领跑员,一定要起个好头。大伙上街去买年货,家里面也不能闲着:人们在家炒菜、摆盘、忙得不可开交。一到晚上,年的感觉就“窜”了出来。大人小孩都来放炮,一束束烟花带着尾焰冲上天空,炸开许多朵彩花,把整座城市映得跟白天似得。
在春节的大家庭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是除夕了。四川的除夕夜那叫一个热闹!从清晨的第一声鸡鸣开始,整个四川就像水被煮开了似的,沸腾起来。人们全在迎接新年的到来,所有人穿上新衣,一大早就开始为傍晚的重头戏作准备。四川的豪放,可真不是说着玩玩的:男人们一起杀猪、宰鸭、剖鱼,女人们带着孩子去逛街。孩子们喜欢过年,主要是因为可以放炮玩耍,尤其是男孩子,一拿到炮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四处乱跑;要么就往女生们的脚下扔,要么往鸡舍里丢。“呯!”的一声,他们就幸灾乐祸的大笑起来!除夕夜开始的早,太阳仿佛知道今天是个好日子,早早地蹦下了山头。所有人围坐在桌边,对着桌上的菜肴,向亲人送出自己的祝福。年夜饭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四川城中。在四川人的年夜饭桌上,可有几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四川的酸辣鱼,那叫一个色味双美!在盘里,满是鲜红似火的辣椒,一条鲜美的鱼纵放在其中,略显银白的鱼肉十分醒目,就像是火海中的一座岛屿。鱼上铺满了酸菜,咸味、辣味、酸味交织在一起,菜哪怕还未上桌,香味却早已飘进了每一个人的鼻子里。吃鱼时,先吃一口咸菜,细品它的咸香,再抿一点鱼肉,肉质鲜嫩,香味未散,一阵火爆的气息冲了出来 ,就像一座火山喷发!这回,是辣出来肆虐了。它们在你口中横冲直撞,让人只能喝下几杯水后才能真正地冲淡那股味儿。辣味来的快,去的也快,不过总有那么一丝回味萦绕在心头上。吃鱼也同时寓意着年年有余!
还有一道经典菜肴—“叶儿粑”。这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美食,味道有甜有咸,外边厚厚的包裹着一层叶子。在蒸煮的过程中,叶子特有的香味便融入了其中,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香而不冲。清香味和糯米的粘化在口中,越嚼越香,越咬越甜,回味无穷。
钟声在倒数中跳过了零,全城都升腾放起了烟花!四川的年,是多么的喜庆啊!
【第3篇】
【莫干好,最忆是“黄芽”】
在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有几道茶是“绿叶黄汤”的呢?
在中国,又有几个茶品是香气芳烈,滋味鲜美的呢?
在中国,还有几道茶,被记载于好几本古籍上的呢?
还是从莫干黄芽的原产地及严谨制茶开始说吧!
莫干黄芽产于莫干山。那的竹林面积宽广,一片连一片,苍翠青葱。正是这片竹林,才构成了一道茶叶的天然屏障,让竹林间的平均温度在26℃左右,再加上酸性土壤的滋养,便成了茶树生根发芽的绝佳之境。
培育好了茶树,待其生长发芽,下一步便是静候时间,采茶了。
莫干黄芽的采摘时间是固定的。
像清明前后采摘的叫“芽茶”。
七八月所采为“秋白”。
十月所采则称“小春”。
采摘的黄芽还要进行分拣、杀青、轻揉和炒制,以及烘干等过程。分拣要按品相不同,一片一片分过去,且所有过程必须一气呵成,否则会影响品质和口感。
已经了解了制作流程,让我们来静品佳茶吧!
把黄芽细长嫩绿的茶叶轻轻倒入杯中,浇上热腾腾的开水,叶片便如鱼儿一般在水中“畅游”,盖上茶盖,静候一分钟。开盖时,细瘦的茶叶已经舒展了身姿,吸足水分,透出新芽般的娇绿,静静地卧在杯底。
吹一口气,茶汤的芳香涌入鼻腔。吸一口淡黄透绿的茶汤,先入口的并非苦涩,而是一种醇厚的味道,一闪而逝。然后是苦,附在舌苔上,久久不散。再是甜,这甜并不现于口腔中,而仿佛是从食道中的苦留下,转变而成。
如此劲道,怎能叫《茶经》《武康县志》拒之“书“外?
中国的茶道悠远深长,品上一两口让人百味于心。一杯黄芽茶,让人清心且满足口腹。中国的茶千千万万,各有不同的摘法、泡法。中国茶文化根深蒂固,让人赞不绝口,我们何不去品味品味呢?
茶真是神奇呢!既能满足口感,又能告诉人们:先苦后甜。譬如竹笋,只有拼命钻出黑暗的土壤,才能见到地面上繁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