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因成本低廉、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以流传至今。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开了一次想象的历程。
“风光好优美呀!节日多热闹哇!傣家竹楼真是好呀!”随着清脆明亮的快板,一个相貌清秀的傣族女孩哼着歌谣,踮着脚尖,走上了戏台。
舞台后是一片金黄色的葵花,清风吹过,花儿摇曳,发出“哗哗”的声响,好像在为这位害羞的姑娘鼓掌加油!
傣族姑娘那白皙的脸庞漾满迷人的微笑。红色的长袍鲜艳夺目,裙摆随风飘荡。仔细再看,哇!她那乌黑的发辫上居然顶着三只白色的瓷碗!这一定就是傣族特有的“顶碗舞”。
音乐声响起,姑娘翩翩起舞,三只瓷碗稳稳地“坐”在姑娘头上,如同天上的白云。姑娘的步幅越来越大,步伐时而急,时而缓,突然,她一甩衣袖,微微昂起头,来了一个干脆利落的旋转,头上的瓷碗却一点也没有动弹的意思,似乎粘在她的头上。台下立刻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表演接近尾声,姑娘迈着小碎步,轻轻往上一跃,来了一个漂亮的空中旋转,然后把头上的三只瓷碗轻轻拿下来。啊!碗里竟装满了水!台下发出一片惊叹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经久不息。
一个小姑娘上台为傣族姑娘献上一束鲜花,羡慕地问:“你究竟是怎样练出这精妙绝伦的舞蹈的?”傣族姑娘笑着回答道:“跳‘顶碗舞’既要有恒心又需要技巧。我每天带着碗去山坡上训练,一双脚跳得满是血泡,碗也摔碎了几百只。妈妈曾流着泪劝我别练了,但我的决心没有动摇,依然起早贪黑地练习。现在,我终于能让装满水的碗与自己融为一体了………”
这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呀!我想,这幅剪纸的艺人肯定也付出了和傣族姑娘一样的努力吧!
剪纸真的是太神奇了,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巧。”一幅普普通通的剪纸,竟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伟大祖国的民间技艺真是博大精深啊!
【第2篇】
自从学了《姥姥的剪纸》一课,我就对中国的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这张剪纸,我不禁入了迷。
剪纸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背上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小男孩背着一个大斗笠,正努力地拉着另一个身着花衣裳的小男孩上牛背呢。看着,看着,我的思绪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剪纸的世界…….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放牛娃阿光去山坡放牛。春天的草坪格外美丽:绿油油的小草探出了脑袋,几朵小野花在绿草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妖娆。
转眼间,已是黄昏了。阿光抬头望了望已经西斜的太阳,便爬上了牛背,吹着口哨往家走去。突然,阿光听到一阵哭声。他拍拍老牛让它停下来,自己跳了下去,循着声音找了过去,原来是个小男孩在哭哩。这个小男孩身着花衣裳,背着一个大水壶。他抬头看到阿光,像看到救命稻草似的扑上去抓住阿光的衣服,哽咽地说道:“请问你知道去稻香村怎么走吗?呜呜,我迷路了。”阿光看着小男孩,拍拍他的肩,安慰道:“别急,我带你回去。我叫阿光,你呢?”小男孩用手背擦干眼泪,说道:“我叫力力,谢谢你,阿光哥哥!”阿光拉着力力的手,边走边问:“你怎么会到这里来?你这样一个人出来,妈妈放心吗?”力力低着头低声说:“我们村最近缺水,爸爸妈妈都忙着到处找水源。我看他们太辛苦了,就偷偷跑出来,想帮他们找找。”阿光对力力竖起大拇指跨道:“你真孝顺啊!”力力红着脸,终于也露出了笑脸。
阿光和力力走到老牛身旁,阿光利索地抓住牛角,脚一蹬,轻松地上了牛背。可是力力从没骑过牛,上不去。阿光拉着力力的手使劲往上拉。他咬着牙,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把力力拉上了牛背。
他们一路有说有笑,来到了力力家。力力的爸爸妈妈感激地直夸阿光是个好孩子。阿光笑笑,谦虚地说:“没什么,我们是好朋友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顿时屋子里充满了欢笑声。
窗外的鸟鸣把我唤醒。放眼望向窗外,我想:一把剪子,一张彩纸,一双巧手,就能创造出如此精美丰富的艺术品。剪纸真不愧是我国瑰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