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小石潭记教案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1-05 09:48:54
导读: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教读本文,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学习文章以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逐步提高鉴赏山水游记的能力。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郑重叙说事情本末,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胜概,着重渲染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千载传诵,读来令人慨然。教读本文,应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心志,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指导学生自读,应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太守之乐”,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从而深刻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情理。指导学生自读,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探究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体会白描、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五首》是一束古代诗歌集锦。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其人不同,其事各异,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意趣盎然的特点,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注重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注重读写结合,读赏并行;注重拓 展 延伸,沟通课堂内外。

本单元教学拟用8课时完成。

26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等词的一词多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

2.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3.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1.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学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

4.延伸拓 展 法。联类引申,整理归纳已学过的山水名句名篇,综合鉴赏写景的妙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5.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及沿途所见景致;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学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设计(二)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屏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1)隔篁(huánɡ)竹 水尤清冽(liè)

卷石底以出(quán) 为坻(chí)

佁然不动(yí) 往来翕忽(xī)

俶尔远逝(chù) 犬牙差互(cī)

悄怆幽邃(qiǎo suì) 寂寥(liáo)

龚古(ɡōnɡ) 恕己(shù)

(2)掌握下列多音字。

差 悄 卷 蔓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3.学生复听一次录音,感受朗读者语调的变化。

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的词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成林的竹子

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

佁然:静止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幽邃:幽深极了。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5)难句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五、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致,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五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各组选一个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沿途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珮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了一个小小的池潭。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讲述,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接下来,作者将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潭底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池潭周围的景致如何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怦然心动。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2.学生明确: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清澈的潭水,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快乐的心情。鱼水相衬,动静相生,精彩至极。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快乐的心情。

3.学生明确: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忽明忽暗。小溪的两岸高低不平,犬牙交错。运用比喻,使小溪及岸势更加形象逼真。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画面之奇。

4.学生明确: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幽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潭边凄清、幽寂的氛围。

5.学生明确: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教师板书:记录同游者

六、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任选文中一处景致,把它扩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思考,突破难点,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延伸拓展,总结以前学过的山水名篇名句,点评它们的独特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个体背诵、集体齐诵。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聚焦写景文字,品评作者写景的妙处

全文写景文字集中在前四段,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四人。要求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都可品评议论,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活动成果展示:

1.文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尽现其“神”。如文章写石,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如文章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小溪的形状。

2.文章写景动静结合。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的生动活泼;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

3.文章写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除了静动对比,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尤其突出了水清之状,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

4.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5.文中有镜头,有画面。第一段移步换景,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第二段中写潭水游鱼则是定点观察,定点特写,活灵活现地写出潭中游鱼的美景。

教师依据学生讲述板书:

三、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教师引申: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 怨 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五、延伸拓展

提示: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关诗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然后课后整理讨论发言稿,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师可提供相关篇目,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六、布置作业

请以《小石潭记》为题写一段写景文字,以课文内容为基本框架,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写景技巧,不得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