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人才的伦理冲突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医用人才的伦理冲突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2-01 15:47:42
导读:散文标题:医用人才的伦理冲突关 键 词:冲突伦理人才医用散文分类:/sanwen引子决定写这篇文章,谈这个问题时,笔者反思了良久,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忧虑,萦...
散文标题: 医用人才的伦理冲突
关 键 词: 冲突 伦理 人才 医用
散文分类:
/sanwen

引子

决定写这篇文章,谈这个问题时,笔者反思了良久,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忧虑,萦绕心头,紧锁眉间,久久挥之不去。

这是因为要反思的,是我们天天讲,天天抓,已有共识、已有成绩的问题——人才问题,从理论上看似乎毫无缺陷,但透过被时光浸褪的假象,尽管有些还是冠冕堂皇的,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出现了。比如工作标准低,享受标准高,自我中心,频繁跳槽,意志薄弱,随波逐流,责任意识淡薄,大局意识缺失等等。这是有实例的,这里不再罗列。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直面现实,积极面对,找到预防和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本次要论述的重点——医用人才的伦理冲突。

一、人才是医院的命脉

“人”是医院管理诸要素中的核心因素,医院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人”展开。对“人”的理解和对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医院发展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人才”问题,足够数量的实用的、优秀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出现,将会大大加速人才集群优势的形成,将决定医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毫不夸张地说,人才,是医院的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法宝、第一生产力,更是医院的命脉。

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没有人才出现的医院,是没有生存希望的生物之群,有了人才而不懂得尊重、爱护,不能够合理、合适地重用的医院,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乌合之众。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或者说才配被称为人才。

人才,有着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和政治范畴的意义。今天,侧重介绍人的人才解释。

人字,一撇一捺,简简单单,站直了,便是一个人;站不直,什么也不是,只能趴(八)下了。人字,刚好有三个顶端,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撇的左下顶端代表着身体素质;一捺的右下顶端代表着知识技能;而这一撇和一捺共同支撑起来的上顶端代表着思想品德。这三个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其中有好的思想品德为必须要素。

身体素质很重要,*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讲的身体素质的底线,最起码是活着。知识技能更重要,它能使人养活自己,养家糊口,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知识技能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广,农民种田,工人生产,艺人表演,教师传播知识,医生救死扶伤,科研人员研究,军人保家卫国等等。思想品德最重要,没有好的思想品德的“人”,只能算作高智商的两脚动物。*同志为了强调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曾经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花大力气培养出了很好的飞行员,但他不爱国,把战斗机开到外国去了,这样的“人才”我们培养他有什么用?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

再来说才字。从词义上讲,它是指有才能、有才干,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就可以称作才,但不能说是人才。才和人才应算作两个概念,因为才只需要好的知识或技能就可以,而人才则应有一个前提,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着良好伦理道德的人。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则应指的是成为人才,而不仅仅是才。

在中国的王朝更迭中,大凡开国之臣,有一技之长即可,其他可暂不考虑,如刘邦、曹操等为了统一大业,唯才是用,只要是特别有才干,即使是思想品德有问题也会任用,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用人之道。而安邦定国、大治天下的*之臣,则非德才兼备者不可。如晋朝的周处,年轻的时候仗着有一身好武艺,为害乡里,乡里人把他和山上的老虎、水里的蛟龙一起并称“三害”,最后他醒悟了,杀死了老虎和蛟龙,从此洗心革面,从军报国,立功边疆,最终成为一代名将。从周处的事例来看,他开始只能算作是有才,而后才重新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也就是说,做为人才,德和才缺一不可,德是前提和基础,有德未必是人才,但无德一定不是人才。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但要有才,还要懂得自己的才是为谁服务的,是用来干什么的,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医院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医用人才,这是医院的命脉。

依常理而论,受教育的程度(学历)越高,思想品德越好,能力越强,成为人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事实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品德与学历无关,能力与学历也不成正比。原因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求知若渴的人才久久没有出现?为什么应该是人才,而实际上不是人才?为什么看似是个人才,而实际上却让我们大失所望?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二、人才教育的遗憾

现今的人才教育*,固然有不少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令人不敢恭维之处。这就是人才教育的遗憾。很多问题,本来应该是在学校解决或基本解决的,但学校没有解决好就把这些带着大量残留问题的学生推向了社会,转嫁给了用人单位,再让用人单位花很大的气力去纠正。

下面,谈一下现今人才教育*的弊端以及由此引致的毕业生质量上的种种问题。1、盲目扩招与毕业生质量

据新浪网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超过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2006年,河南省73所高校有毕业生18.5万人,比2005年增加3.8万人,增长幅度25%。

大学扩招,从更深层次上讲,关键是对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改变。简单点讲,就是到底怎样的学校扩招、怎样的学历扩招,各种学校扩招的比例是多少。而这些问题,却恰恰是这几年扩招中被忽视的。扩招也许并不错,可是盲目扩招却是不对的。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因而就业压力巨大。

2、急功近利,重眼前,轻长远

在这种背景下,就业率(包括临时岗位)就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指标,这便心照不宣地影响到高校教育的目的,至于就业后能否胜任职岗,是平庸还是优秀,就无暇顾及了,似乎全都是用人单位的事。于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现在的硕士生的质量相当于扩招前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相当于扩招前的大专生,现在的大专生相当于以前的中专生。

3、对精神力量的漠视

这样的教育心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教育策略的重点(尽管很多人不愿承认),造成对学生的精神力量,即品德、理想、志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害观教育的削弱,甚至缺失,因而抵御诱惑的信念不够坚定。一个意志薄弱、单纯为了工资而工作的人,能指望他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做得很优秀、很杰出吗?甚或能奢望他不频繁跳槽,忠于单位,忠于职守吗?

4、情感淡漠,目标模糊,不懂感恩,不知报恩

繁纷芜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垃圾文化的侵蚀,使学生们认为什么都是虚的,假的,都不可信,人生是如此的无意义,找不到真正能说服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甘沉沦,自我封闭,自设藩篱,防备意识过强,造成人与人沟通的困难。不懂得对医院在自己很困难的情况下收留自己,表示感恩,更没有想到在工作平台上努力奋斗,回报父母、领导和社会。反而过分强调、看重个*益、个人*,俨然神圣不可侵犯,我行我素,团队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松懈。 [1] [2] 下一页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