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说课稿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统计与概率说课稿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2-13 18:42:12
导读:一、统计与概率研究对象与价值:今天,我解说的题目是“策略.过程.眼光”,解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由于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

一、统计与概率研究对象与价值:

今天,我解说的题目是“策略.过程.眼光”,解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由于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入了小学数学课程。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领域中,学生所积淀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而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统计与概率主要处理的是数据,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寻求客观事物中由这些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一般规律。这样的学习,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二、统计与概率解说流程:

下面,我从“课程目标、知识结构、编写意图、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做一解说。

(一)、把握课标,提升认识

课标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第二学段: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概括起来也就是第一学段:有所体验,初步感受。第二学段:经历过程,体会含义。由此可见,目标要求由低到高,逐步渗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使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二)、梳理知识,理清结构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统计为主,概率为辅。统计几乎是贯穿于1-6年级的各册教材之中;而概率只在三上和五上教材中简单学习到。统计包括了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分类。分类是统计的基础,分类的结果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而统计量是对统计数据作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统计表包括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统计量包括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量描述的都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变化。它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则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它处于中间位置,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的大小只与各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掌握了这三种量,学生就能借助这种数据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由于时间有限,今天我重点说说统计图。

统计图包括了: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横式条形统计图、折叠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一年级上期,统计内容是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画正字分类的方法。这是一年级下期图中的例1是一种静态的分类方法,只要分类计数一一对应就可以得到数据,然后从下往上涂色形成直条,得到了一种象形统计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例2则给出了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表明了统计事物的名称、数量范围、单位名称等,使学生明确不用数方格,直接看每个直条对准的数就可以确定每种颜色的数量。至此,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

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增大,到二年级学习了以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代表五个单位的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出现了半格数据、几分之几数据的表示、分析。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第一次出现了对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到了三年级下期,学习了横向和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横向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横轴和竖轴相互对调,直条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折叠式是因为统计数据比较大,而且数据之间的差异又比较小,所以采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用折线表示,其余格表示较小单位,这样便于直观的反映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在这出现一格代表10个单位或更多单位的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出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由于统计的项目增多,出现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形成的。这样对男女生的人数便于比较。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学校男女生人数不断增加,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数不断减少,城镇人口数不断增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到此,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已经结束,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折线是统计图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认识统计图的一次提升,由直条变成折线,形式不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从图中看出,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五年级下期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图中出现了两条相互交错的折线,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解决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图中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对两人的成绩做出合理的预测。

六年级学习的扇形统计图是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又一次提升,从统计图的表现形式上看,由直条到线、到面,从数据描述上看,由整数、小数到百分数表示数据,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了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仔细翻阅我们的教科书,这一路走来,每一个统计图的身边都陪伴有一个统计表,二者各有特点,统计图描述数据比统计表更形象、更直观。但没有统计表描述数据准确。

纵观这条知识链,教材编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知识内容由浅到深,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图表呈现由直到曲,教学形式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形成了一种起点低、分布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逻辑关系。

(三)、品读教材,明确意图

正是由于这样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教材编排时突出了以下四点:

1、挖掘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价值。

每个年级的统计内容都挖掘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体现出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价值。

2、经历统计过程,运用数据预测,作出合理推断。

仔细研读小学教材的统计内容, 让学生体验、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那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从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从结论中能预测什么等等。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如: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比较,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成绩好。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3、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教材中例题和练习题涉及的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不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运用观察力和想象力,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意义。

从一年级开始,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就有序的进入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四)、巧用策略,提高效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螺旋上升的知识特点,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策略。

1、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对统计量的理解。

由于统计内容分布的年级广,所以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各有侧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数据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高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我就六年级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方法建议。

首先,合理运用迁移规律。扇形统计图使学生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和百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们已经具备了读图解题的基础。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应用,但是,对于特点教材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然后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议一议“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圆内各扇形面积表示部分量占总数的百分比”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授,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可引导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特点和作用说一说扇形统计图的适用范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活动的第2题,通过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2% ,中国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借助这两个数据,让学生作出合理化的推断和建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在统计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把统计看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种统计过程,运用数据学会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