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胸怀,迎接中华盛世
—读《饥饿的盛世》有感
在多数人看来,乾隆盛世是古代中国最为辉煌的盛世之一。诚哉斯言!从表面上看,它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商业贸易高度繁荣、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但作者张宏杰却在《饥饿的盛世》中指出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今年暑假,出于对书名的好奇,我阅读了张宏杰所著的《饥饿的盛世》,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康乾盛世虚假盛装下中国社会的饥饿。
乾隆皇帝执*柄长达六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扫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大小和卓*,统一了整个*,声振寰宇;他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的管辖;他还数次蠲免赋税,统赈灾荒。最终贡献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的盛世帝国。但正如作者所言,这样的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读完全书,我终于深刻地明白了这句话所蕴藏的深奥内蕴。
在我看来,乾隆盛世的饥饿主要在于三个层面,第一便是物质层面的饥饿。乾隆前期虽国库充盈、天下富庶。但这种富裕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王朝的饥饿。由于乾隆皇帝自身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连年战火不绝,追求着“十全武功”的幻影。他晚年清朝官场腐败之势迅速蔓延,如其宠臣和珅一人就贪污近2.2亿两白银,相当于国库五年的收入。财政危机不断加剧,百姓*、卖儿鬻女,王朝的饥饿也愈来愈深,国力也逐渐衰弱下去。
第二便是精神层面的饥饿。乾隆以“文治”为幌子,大兴文字狱,销毁了大量不利于其统治的所谓“禁书”,同时又对戏曲进行大规模的删改、查禁,打击民间戏剧演出,极大地摧残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在他统治后期,再未诞生有影响力的作家与作品。帝国精神上的饥饿让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受到动摇,皇帝的强权打断了士人的脊骨,消磨了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锐气。
第三便是知识层面的饥饿。19世纪的清*妄自尊崇,固行闭关锁国,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结果上至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对外界一无所知。书中所述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祝寿,契机洽谈中英贸易,并向清朝展示了大英帝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与强大的综合国力。然而乾隆帝却对世界大势的变化茫然无知,反而在觐见问题上不依不饶,舍本逐末。甚至怀疑英国人提出开放通商口岸是想侵略中国,国民更是歧视洋人。即使是在1816年的嘉庆年间,阿美士德再次率英使团来华时,清*仍与世隔绝,固执地在礼节问题上纠缠不休,使者天朝碰壁,中国又一次错失了与世界同步接轨的机会。这样的盛世,百姓与当权者在知识层面上如此饥饿,纵使君主再垂死挣扎,如乾隆皇帝镇压白莲教起义,也改变不了大清帝国驶入末日深渊的巨轮航线。
掩卷深思,我想:乾隆盛世走向衰亡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狂妄自大,拒绝对外开放造成的,而种种层面的饥饿最终造成了王朝的饥饿、帝国的饥饿、民族的饥饿。这样的饥饿最终让中国在近代史前期滑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底深渊。这不也正像我们个人吗?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自高自大,故步自封,日日坐井观天。只有用开放的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才能与时代同进步。
开放自我吧,从书斋中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走出象牙之塔,不断加快脚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要坚持对外开放,开放则文明兴,闭塞则文明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在复兴路上开放自己,大踏步迈进,告别饥饿的过去,拥抱富足的未来,迎接中华民族真正的盛世,谱写新时代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