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去滴水崖玩,想让我们放松放松。和我们同行的还有小叔一家人。
滴水崖在县城之南三公里处,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山脚。山下有几间民房,青砖小瓦马头墙,珠檐正角鱼悬梁,明清古建筑的风貌保持完整,给这块风景胜地平添了几分古朴。
沿着碎石山道攀到山腰,山势变得越来越陡。站在转弯处,俯瞰两边山梁上的苍松翠竹,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又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待登上山顶,出现一空旷处,正面是一庙宇,连着溶洞。庙宇右侧的水声吸引了我,靠近一看,有泉水从山崖上倾泻而下,像一挂珠帘。难怪此处称为滴水崖!不过,我则感觉像《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只是瀑流后面没有溶洞,全是爬满青苔的岩壁。瀑流应该是从天而降的吧!
听说滴水崖,也叫“夫子岩”。相传古时有一隐者读书其下,经年累月,后考中进士,故名“夫子岩”。依岩建造的寺庙不大,门额上书有“滴水寺”三个大字。溶洞之形,仰者如釜,覆者如盖,垂而欲坠者如钟乳,突而旁立者如石笋。观其形状,或似白马奔驰,或如寿星盘坐……历代文人骚客见洞内钟乳奇特,洞外滴水潺潺,常留诗吟咏:挂壁飞泉连夜雨,霁虹得月响春雷。静待洞中,我似乎也听到了春雷轰鸣。
庙宇后围着不少游客,他们对着水池在喝“圣水”呢!原来庙中师傅用竹制水管接通滴水崖飞溅的水流,将一部分泉水导引到庙内饮用。我们也好奇地争着去喝,沾一滴清凉清凉的,饮一口甜丝丝的。
明代孔贞运曾经访问滴水崖,那“逝者如斯”的石刻,墨迹犹存。清人江桐路过此处,也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两渡桥东索杖扶,胜游怀孔亦怀东。青山漫道能同鲁,自练遥瞻果似吴。万斛珠玑会咳唾,一泓荇藻佐庖厨。石梁漱王声镗铛,绿竹犹疑壁上呼。”可见,滴水崖历史之悠久。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话一点不假,那家喻户晓的诗词和历代镌刻,就能证明一切。其实有没有名气并不重要,我宁愿滴水崖养在深闺人不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