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曾说诗人都是疯子,文学家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人。或许是吧,至少我同意其中的一部分,试想,要是那些作家都和平凡人一样,那么又怎么会写出那些细腻的东西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边城》中的第二段,描绘的是湘西一带的美景,或者说是茶峒的美景吧,于是,《边城》的故事也从此处发端了。
如果说在《边城》中什么给我们的印象最深,那或许就是茶峒美丽、纯粹、古朴的自然风光和翠翠、撑船的老者、和大老二老吧。
美丽的茶峒和当时其他地方一样,相对于工业文明还是一个未开化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古城,一个摆了50多年渡的人,老者是我们最钦佩也最同情的一个吧。女儿和意中人双双殉情,留下一个婴儿,在往后的日子里于是就只有这爷孙俩、一只狗,和一叶舟了吧。这是很单调的生活,可老者一干却是50多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面皱纹的老者,春夏秋冬四季都在重复的相同的工作,不要报酬。
或者说,老者也是一个幸福的人吧,七十多岁的人,尽管无儿女,但至少有一个乖巧的孙女吧。这或许是他唯一的慰藉吧。
老者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古朴粗糙的自然美,而这种美在当时又何尝不是处处皆有呢。尽管是封闭的山区,但人是美的,这是一种原生的、情不自禁的美,也或许正是因为在山区吧。而翠翠,更是如此吧。我想,茶峒一定和翠翠的名字一样,高高的山间有无数条小溪,小溪汇入大河,绕着青山流向远方,山上的树木都翠翠的、静静的倒影在水中,叮咚的泉水偶尔也会遇见一块平坦的河面,于是,水便静了起来,水清的见底,可以看见鱼儿欢快的游动,追逐嬉戏,也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头,有时山间吹过一缕凉凉的风,惊扰了着水面,也惊扰了水中的鱼儿,于是水面便模糊了,但依然可以看见水中的大部分,鱼儿散了群,向石头下、草丛中躲去。偶尔会有几只野鸡或其他的水鸟来到河边饮水,喝足了便叫几声,然后飞去,而且飞的很疾,或者怕打猎的人、亦或是怕猎狗吧。
而在这山间、河边,住着一个叫翠翠的姑娘,我想,她一定是穿着碎花布衣服、扎着两个小辫,穿一双布鞋吧,偶尔也会撒撒娇,缠着爷爷唱歌,那种歌,不是夜上海的歌,而这种歌只属于茶峒,或者是属于农村。简单、直白,在平白的语句中字字皆是抒情。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便醉了,我想这里的歌除了传情以外还有消除寂寞的功用吧,一个在深山里劳作的农民,累了便吼一曲,这使我想起了陕北的信天游,虽然都是随性唱出来的,但陕北的是粗犷,而这里的却是那样的清脆啊!尽管老船工老了,嗓门丧失了年轻男人的刚硬,但也有一种沧桑的,而翠翠肯定是一副好嗓子,两个一唱一和,然后那只大黄狗又是也急的汪汪几下,也急的加入这个行列,在这茶峒的河上年年如此。
而在这里,大老二老是弄船的好手,我们不知道,翠翠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他们其中的一个的,但是,少女的情窦初开也是这样的淋漓。在月亮亮的发白的夜晚用歌去传递自己的爱慕,等心上人的回应。但,任何看起来美好的事情,总是暗藏着纠结,大老二老不只是同时还是一前一后的喜欢上了这个穿碎花布衣服的姑娘,于是,就像在很多地方看到的一样,他们陷入了这场“初恋”之中,或许很俗,但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很多人所遇见的呢!?
在这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人渐渐追忆起了往昔的岁月,或许是,忙碌的他们没有感情上的寄托,或者这种寄托是难以找见吧。看过《边城》的人,都为那种简单、清新的生活所吸引,为那种纯洁的感情所醉倒,有很多人也想穿越来到这茶峒,也期望遇见一个翠翠一样的姑娘。可是,他们向往的是那种简单纯洁的内心生活,又有几个是羡慕那种物质生活呢,或者说,要是让现在你去过那样的生活,你愿意吗?
美丽的茶峒,也会发生令人伤感的事,在一个雨夜,守了渡船50多年的老船工西去了,不知他死时会有怎样的感受,我想,他一定会挂念着翠翠吧,可怜的翠翠,如今就你一个人了。一把干瘦的骨头,埋进了土里,这土里长的人又重新会老土里,或者就像老船工自己说的,人死了就喂蛆了吧。
而这是,喜欢翠翠的大老二老也都离开,或者他们都想成全自己的兄弟吧,他们到了下游,一个离茶峒很远的地方,一个翠翠从来都没去过的地方。翠翠接替了爷爷,我们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要终身看守着渡船,而我们知道,她的他还不曾回到茶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