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罢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不去,心中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开始时,我不懂。不懂文化之苦究竟是什么。合上书本,细细思索,好像又有一丝明悟。从《道士塔》中,我看到了时代对文化的创伤:从《宁古塔》中,我读到了苦难对文化的打击;从《巴金百年》中,我跟感受到人心对文化的残害。
秋雨先生的散文之所以不称为游记而称之为文化散文,我想是因为他的目光不在秀丽的自然而集中于一种他情有独钟的“废墟文化”上。他喜欢写孤寂的坟,喜欢写残破的塔,喜欢写灭亡的古城…….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但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篇并不是“废墟文化”,而是《风雨天一阁》。它让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一阁,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更是一种象征。它的矗立,象征着中华文化历经挫折后任然历久弥新。战争年代的硝烟,人人自危的文字狱,始终没有让这座古楼倒下。这背后,离不开一个普通的官宦人家。保护天一阁,似乎早已成了范家人背负的使命。今天看来三家人所做的努力不但是值得的,而且是超越时代的。但无不讽刺的是,这样一座古楼挺过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最终却毁在了一个盗贼的手里。历史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却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余秋雨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或许是对范家,对这座楼最好的评价。
我们厚重的土地,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