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的文字,不应止步于记忆之中,更不应只在眼前一晃而过。其实真正的读书,更像是在读自己,真正读的这本书,不是墨渍的凝结,而是在春秋长河的浣洗下仍长存的闪光。
读书,绝非仅是白纸黑字在眼瞳中简单的倒映,而读书的多少,也绝非仅以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衡量。
其实单单是买书,便已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文豪、思想家、时代的革命者,无论多么伟大的人,他们最为精纯的宝藏在身后终究回到了“书”这个伟大的归宿。仅仅几顿饭钱,便能买来卢梭的*平等,王阳明的治良知,孔夫子的仁德守礼;仅仅几顿饭钱,便能因王国维先生对于词评注的精妙生发出最为酣畅的笑声,便能因余华朴实平滑但却无比真挚的直抵人心的刀枪而痛哭流涕。你所需要花费的仅是不多的钱,但你换来的东西却如此夺目。
至于不对书的内容而对书籍本身的追求,我也是有的。我向来以为嗅闻纸质书的感觉要比电子书的感觉好上许多,电子书虽然方便,但它远没有能触碰得到的书香了。许多人说内容更为重要,追求表面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了。但我以为不然。与其说是偏爱书的装帧,书上的印张,书的版次,不如说是尊重历史长河的洗礼,尊重书本经历的那个年代,并渴望着能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尚未褪色的碎片里,拢到那一丝历史的味道。这样的癖好并非有意为之,甚至有些时候会嫌弃自己尽量买实体书的不化,但那因读书形成的一点强迫症,总是让我觉得:摩挲纸张的感觉是不可或缺的。
我身旁总摆着两类书籍,一类是书写历史的,一类是诉说思想的。我享受于二者的交替阅读,读史让我有了对于思想的最初的理解能力,而读心则让我对于历史的理解更为中正。而在这样的循环交替中,我最终成为了我,就像帕斯卡尔所说的:"人之所以高贵,便在于其思想"。我终究有了一点微薄的思想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以人为镜,更可以明得失。这也便是读书更是读自己的道理了。
长河浣书,在书海徜徉一生,若最终可撷得一缕书香,便是莫大的幸事。
点评:纵情酣畅,文笔犀利,结构紧凑,言之成理!这正是读了这篇作品之后,作者为读者灌输的一剂良饮,长河有心,当如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