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掩映于座座高楼大厦之间,碧水清波闪耀在曲折的长廊一侧,后海的清风撩拨四合院旁的垂柳,旧时的城墙喃喃低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这,便是北京。
幼时初游北京不过是走马观花,记忆便只停留在胡同、四合院和那一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而这次北京之行却让我对北京有了新的印象,对于文化有了新的思考。行走在后海附近的胡同区,岁月流淌过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卷走了昔日繁华,空留一片沧桑。两边的房屋极力地挽留这份习稔的历史气息,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店铺与民居纷乱冗杂,内衣无遮无拦地晾晒在胡同口,垃圾桶边苍蝇成群的狂舞,一切都显得极度不协调。静谧的气氛荡然无存,似乎连真正的北京人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而消失、隐匿了。匆忙地走过这条胡同,倏忽间仿佛时光流转,回到了过去。微风吹拂着柳树,阳光从柳条的缝隙中漏下,洒在了青石板路之上。不知为何,鸟语蝉鸣也戛然而止,许是因为它们不忍打碎了这样的宁静。呆呆地站在原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静谧。远离着闹市的四合院似乎有着自己独有的情怀,恍如隔世。在这次旅途中遇到了一位地道的老北京人,他说,北京原来有4500多个胡同儿而现在却连400个都不到了,而且现在胡同里住的都是外地人,四合院儿也都是些有钱人家买走了,所以现在老北京的味儿已经很淡了。细细一想,也的确是这样,除了个别胡同、四合院完整保留,其余只剩下斑驳的外墙、磨损的石墩和褪色的对联儿了。只有那参天的古树和那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宠辱不惊地静默着,观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听潮起潮落。
有人说应该要好好保护这些历史遗存,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没错,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最核心部分的缩影——文化。文化是不能够被取代的,这是一个民族的根,这是一个民族的本源。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说的:“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就是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本源的保护。当韩国人想要将祭祀孔子的仪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国人在运用中国自己的文化元素做动画的时候被国人批评抄袭日本动画时的时候,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保护的缺失。
余秋雨笔下的《风雨天一阁》带给人无尽的思考,一个家族,一座藏书楼,一座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藏书,就如同对文化的保护,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这需要多么矢志不渝的决心!只有当一个民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惜一切地去保护时,这便是一个民族强健人格形成的开始。即使这个过程布满荆棘坎坷,但我坚信,着丝毫不会影响一个民族对于保护文化的决心。这就如同范钦,他在藏书的过程中,曾受到奸人陷害,但最终那小人却是一无所获。
当在敦煌附近的村民监视兰登·华尔纳在洞中的所作所为时,人民对于文化的保护就已经开始了,人民对于保护文化的意识就已经觉醒了。
胡同中剃头师傅扛着剃头挑子,卖糖葫芦的大爷在卖劲吆喝,这便是过去的北京,这便是文化的印记。或许许多古老的建筑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许多珍贵的文献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化为了飞灰,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聆听那古迹的低语,我们便能从中获得最珍贵的启示,一个关于文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