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长嫂如母。武松初次见到嫂嫂潘金莲时,推金山,倒玉一柱,扑身便拜,很有礼数。我想潘金莲初次见到武松,一定是心里一震,眼前一亮,她灰暗的生活里一道明晃晃的闪电在天空划过。她以为是照亮她生活的灯,其实注定了只是闪电。
书中说武松从小没了父母,是哥哥把他拉扯大的,也就是说武大比武松大许多,所以比潘金莲大的更多。武松与潘金莲才年纪相当。倘若是一位年长的老嫂子,那倒真的可以‘长嫂如母’、相安无事,可惜嫂嫂太年轻了。
也许潘金莲本就是个热情爽朗的女人,也许是武松的到来点燃了她的热情,他们两第一次对话,金莲一直在问,武松一直在答,金莲一直在说,武松一直在听,金莲一直在进攻,武松一直在防守。嫂嫂的过度热情,想必武松也已心领神会。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却相安无事。
但相安无事只是表面现象,有些东西总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嫂嫂热情周到,武松对嫂嫂的殷勤照顾也给予了适当的报答和回馈,他给嫂嫂扯了漂亮的布料做衣裳。这还 是个细心贴心的暖男耶!潘金莲无法不动心。
如果老是这么相安无事下去,潘金莲第一个无法忍受。武松怎么样呢?他能忍受吗?事实上打破常规的恰恰是武松。如果他没有在那一天提前赶回去,如果他每天都赶在哥哥之后回家,只要一家三口同时在,就真的可以永远相安无事。即使潘金莲再怎么想,但她没有办法制造机会,她最多可以左右武大回家的时间,却无法左右武松回家的时间。但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松鬼使神差的提早赶回去了,本来他还 有酒局,他也推托过了,好汉们不是最喜欢喝酒吃肉吗?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在那一天提前赶了回去?
鬼使神差,仿佛只有这个词才足以解释武松的行为。因为你不能说他心怀不轨,我相信武松一直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但也不能说他完全无辜,因为人的行为有时候会受潜意识的驱动。你的潜意识里有些什么,很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一个人如果对某事有所预期却迟迟没有发生,势必会形成心理上的期待。
冬天,大雪,天寒地冻。身一体的冷还 在次,心里的冷是最难熬的。从小没有父母的武松,没有体会过来自女一性一的一温一暖,嫂嫂营造的这个家一定让他感觉到了一温一暖。路尽头那座小楼里,有红红的炉火、热一热的女人在召唤着他,他的脚步不由的轻快了许多,其实那一天,武松的心情本来真的很好。
银世界,玉乾坤。大雪可以遮掩一切,但掩不住人间故事,在茫茫的雪世界里,有两个人的故事正在上演。施耐庵是造境的第一高手,他给他的男一女主人公搭建了最广阔的舞台。世界一片寂静,只有雪花飘落的声音,和屋里的两个人形成了太鲜明的对比,好象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似的。
尴尬人偏逢尴尬事。最后,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尴尬的结局。
潘金莲一生尴尬,从被卖到张大户家起,到后来*嫁给武大郎,再到后来与西门庆通一奸一,直到最后被武松所杀,她无时不尴尬,她总想摆脱尴尬的处境,却象被缚的鸟儿,越挣扎越痛苦。武松又何尝不是,他也一直承受着尴尬的命运,总想努力改变,最后发现也是徒劳。本是相似的人,却不能互相有助,而是互相伤害,结果是她杀了他的哥哥,他杀了她,最终成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长的日子里,他要独自一舔一伤。
武松任何时候都头脑清醒,他从来就不允许自己出错,他是完美主义者,所以在关键的时候,他的意识战胜了潜意识,打倒了内心的小魔鬼。他始终都是赢家。他赢了,嫂嫂潘金莲必定是输了,两个人的较量总有一输一赢。
我把潘金莲与武松的故事及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做了一个对比,发现有些类似的地方。在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里,本来应该是西门庆着急,但结果潘金莲却表现的比西门庆还 急。在潘金莲与武松的故事里,本该是潘金莲着急,但事实上却是武松首先打破了常规。这两个故事又都发生在一场酒局里。不同的是,潘金莲明知王婆与西门庆给她下套,还 是毫不犹豫地往里跳,而武松却有悬崖勒马的本事。
这一先一后发生的两个故事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象是一个设计蓝本,看起来却又十分的不同,仿佛用同一个模子造出了两个不一样的东西。打个比方说,就象在两个乒乓球上,一个涂了红的底色,一个涂了黑的底色,然后又绘上不同的图案,于是乎你就觉得这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了。当然,这是作者的写技,不是有足够的自信和功力,普通的人是不能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