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解冻》赏析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艾青《解冻》赏析

来源: 作文大全2021-08-13 23:06:15
导读:多少日子被严寒窒息着;多少残留的生命,在凝固着的地层里发出了微弱的喘吁……今天,接受了这一温一暖的抚一慰,一切冻结着的都苏醒了——深出里的积雪呀,溪涧里的冰层呀...

多少日子被严寒窒息着;

多少残留的生命,

在凝固着的地层里

发出了微弱的喘吁……

今天,接受了这暖的抚慰,

一切冻结着的都苏醒了——

深出里的积雪呀,

溪涧里的冰层呀,

在这久别的陽光下

融化着,解裂着……

到处都润湿了,

到处都淋着水柱;

在这晴朗的早晨,

每一滴水

都得到了光明的召唤,

欣欣地潜入低洼处,

转过--暗的角落,

沿着山脚

向平野奔流……

平野摊开着,

被由山峰所投下的黑影遮蔽着;

乌暗的土地,

铺盖着灰白的寒霜,

地面上浮起了一层白气,

它在向上升化着,升化着,

直到和那从群山的杂乱的岩石间

浮移着的云混合在一起……

而太陽就从这些云的缝隙

投下了金黄的光芒,

那些光芒不安定地

熠耀着平野边上的山峦,

和沿着山峦而曲折的河。

于是

被从各处汇集拢来的水潮所冲激,

水泛滥了——

它卷带着

从山项崩下的雪堆,

和溪流里冲来的冰块,

互相拚击着,飘撞着,

发出碎裂的声音流荡着;

那些波涛

喧嚷着,拥挤着,

好像它们

满怀兴奋与喜悦

一边捶打着朽腐的堤岸,

一边倾泻过辽阔的平野,

难于阻拦地前进着,

经过那枯褐的树林,

带着可怕的洪响,

淘涌到那

闪烁着陽光的远方去了……

1940年1月27日 湘南

==========================================================

一切冻结着的都苏醒了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首诗。

大自然是坦率的。它的诗有时明朗,有时委婉;有时春意盎然,有时寒风凛冽;有时严峻,严峻得如高山峻岭,有时流畅;流畅得如长大河……它不掩盖自己的欢乐,也不掩盖自己的--郁。它对于人类是忠诚的,对于世界是忠诚的。

艾青崇尚大自然,尊敬大自然。从年轻的时候起,他就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是他的母亲,也是他的老师。

他的诗,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启示。无论是对于社会的思考,还 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他都从大自然的恩赐里获得过灵感。

1940年1月27日,写于湖南新宁的《解冻》这首诗,很显然,就是受到大自然的点拨,震荡起他内心的感受而写成的。

诗人对于大自然是忠诚的。我们看,他在《解冻》中是多么准确细地描绘出了大自然解冻时的景象啊!

“多少日子被严寒窒息着;/多少残留的生命,/在凝固着的地层里/发出了微弱的喘吁……/今天,接受了这暖的抚慰,/一切冻结着的都苏醒了——”

从头至尾,整首诗都以这种准确无误的语言,将大自然解冻时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见其容,又能闻其声。在诗中,诗人没有渗入什么议论,更没有渗入轻薄的浮泛的赞叹之词,始终是紧紧扣住解冻时的形态,非常具像地进行描述。

我们看,这样的描述多么仔细:

“平野摊开着,/被由山峰所投下的黑影遮蔽着;/乌暗的土地,/铺盖着灰白的寒霜,/地面上浮起了一层白气,/它在向上升化着,升化着,/直到和那从群山的杂乱的岩石间/浮移着的云混合在一起……/而太陽就从这些云的缝隙/投下了金黄的光芒,/那些光芒不安定地/熠耀着平野边上的山峦,/和沿着山峦而曲折的河。”

解冻时地面上细微的变化,在诗人笔下鲜明地描绘出来。地面上浮起的白气,这白气又和云混合在一起;太陽的光芒从云的缝隙间投下……

诗人之所以能这样细微地描述而出,是因为诗人与一般人不同。一般人对于这种变化是不在意的,而诗人却观察得特别细微,这是诗人的长处。如果没有这种细的观察,在诗中是断然写不出来的。即便写出来,也是模糊不清的。

所以,作为一个诗人,要想对大自然的景色*变化写得准确鲜明,就必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恋情,才能对大自然的变化十分关切,因而也才能观察得透澈。

当然,这首诗看起来是纯粹的写景,是一首景物诗,但又不尽然。虽然诗人在诗中并没有直说出写这首诗更深刻的蕴含,但从这“纯客观”的描绘中,读者也会很自然地领悟到什么。当时诗人在湖南新宁,当时的国家正处于民族存亡的重要时刻,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盼望“解冻”,多么盼望大地苏醒,多么盼望那潺潺流水,“满怀兴奋与喜悦”,向着远方流去啊!大地不会永远地封冻着,总有解冻的时候,这种信念,在诗中毫不含糊地流露出来。这就给读者以暖,给民族以启示……

诗人对自己的语言要求是严格的。他竭力使自己的诗的语言更具体更真切,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冻》这首诗的语言就是如此。当然,这样的语言并不是直白,而是要有启示*。

诗人在《诗论》中说:

“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藏着深刻的真理。”

这是诗人对诗的语言的深切理解。这样的语言构成了诗之魅力的重要因素。晦涩的语言,艰涩难懂的语言,并不说明写这诗的人是高手,也并不说明这样的诗就蕴含深远。恰恰相反,这样的语言只能说明这诗是苍白的。

艾青对语言的要求是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我国诗史上那些“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藏着深刻的真理”的诗,不计其数,至今还 有不少这样的诗鲜亮地活着。随便举一首,就可以更深切地理解艾青对语言要求的本意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平凡的语言,形象地道出了丰富的内涵,道出了一种生活的哲理。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至今不衰,并还 将流传下去。

语言对于诗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运用语言作出好诗,作诗的人们就不一定都那么理解了。

艾青是我们的老师。

(郭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