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一语轻易道破了人生几十载,我们要去面对多少逆境与苦难。所以人们慢慢学会了接受。接受一些棘手的任务,接受与厌恶的人相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甚至接受自己的失败。
接受,是咬牙的坚持,是流泪的微笑,是暴雨后泥土的芬芳、平静的眼神。我们都曾接受,我们都在接受。
第一次在文字里与田维相遇时,她二十一岁,青春大好年华。三年后再重逢,她仍为二十一岁——她永远留在了那个大好年华。我惊叹她飞扬的文采,沉醉于她细腻的文字,也为她匆促的结尾而不住扼腕。
田维患的是绝症。从十五岁起,她开始变得与别人不同,吃药、住院、化疗占据了她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无法想象,我不敢想象,我也不忍想象,当一个人还没有好好感受生命的风景,就被告知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生活这张痛苦却又甜蜜的网,离开生下自己的亲爱的妈妈,该是怎样的心情?在死亡面前,一切美好都变得浅薄,恐惧与绝望会是主题。
可我看见的她,没有恐惧,没有绝望,也许最初有,但她终究是从容地、坦然地、尊贵地接受所有安排。她没有大声呼喊,怨恨命运的不公,悲痛不幸的人生,而是轻声歌唱,我听见她唱出了轻盈的忧伤,也唱出了所有的爱,把温暖淡定与感悟唱给了很多人听。
我仿佛看见她开始接受羸弱的身体,接受因药物而慢慢变样的自己,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幸。但接受,并不代表屈服。
她感激妈妈给予她生命;我听见,她说不幸是共同的命运,但幸福是更深切的主题;她说迎接所有的安排,而无所怨恨与悲戚,这样的生命是骄傲而尊贵的。我仿佛看见她执笔坐在桌前,写一阵,又看看窗外,有微笑浮在脸庞;看见她爱不释手地拿一本书入神地读,再认真地写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看见她快乐地回忆从前,眼里闪着光。她在花田里的文字,打动了很多人,让很多人思考着人生,思考着原来接受不幸也可以有意义,有微笑,有美好。
她在半亩花田里微笑,我们都在自己的半亩花田里微笑。
我今年九年级,是一个艰苦的阶段,有奋斗有欢笑也有泪水。面对低谷,我不放弃,不低头,更不躲避,从容地接受挫败,再努力,等待一次华丽的转身。
人有的时候是需要学会接受的。接受,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接受命运的安排,但仍有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在各自的半亩花田里欣然接受,风雪不惧,含泪歌唱。
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