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巍峨华夏……”没错,这就是中国。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如建筑、国画、服饰、戏剧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面对中国文化,我感觉自己拥有发言权,不为别的,只因为我耳濡目染,切身体会。
我的家乡是位于四川泸州,地处川渝黔三地交汇处的尧坝古镇。古镇历史悠久,据了解,在唐宋时期,尧坝所居人口主要是少数民族瑶族。当时的尧坝还叫作瑶坝,是一个瑶家坝子。后来随着汉人从北方南进,入居尧坝人数增多,少数民族逐渐向云贵高原山区迁徙,当地的主要居民由汉人替代。后又因为汉人祟拜炎、黄、尧、舜、禹帝,便将瑶坝的“瑶”改为“”尧”,这便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画”――尧坝古镇。
当我们欣赏这“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武进士牌坊。武进士牌坊位于古镇南端,牌坊坐西北向东南,仿木石结构,三重檐歇山式建筑。是清嘉庆帝特敕武科进士李跃龙修建。牌坊前左右各端坐一石狮,石狮口含“金珠”,项系“铜铃”,其炯炯有神的眼睛,锋利无比的獠牙,栩栩如生的模样,无一不令人叹服匠师的鬼斧神工。牌坊下是一段石阶,沿石阶而下,你会发现,街道两旁全是灰白、斑驳的小青瓦房,而街道则是由一块块饱经沧桑的青石板相接而成。如果让你俯瞰古镇,你将看到街道如蜿蜒曲折的游蛇卧于众山环绕之中。“画”中其他景物也各具特色,顺着街道走下去,会依次看到繁花似锦的凌子风影视陈列馆、源远流长的佛教圣地慈云寺、古色古香的油纸伞铺、峥嵘轩峻的大鸿米店,最后是古镇大多数居民的古朴典雅的祖宅――周公馆。总而言之美轮美奂的古镇会有让你感兴趣的地方。
了解了“画”的框架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色彩”以及“情感基调”吧! 就好比一幅画最主要的色彩一样,油纸伞是古镇的主要民间技艺之一。传统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无论是号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都相当重要,缺一不可。最好看的是绘花,就是在伞面上,进行绘图。图的题材种类繁多,如《龙凤呈祥》、《八仙过海》、《不老松》等等,颜色也极其生动:白得空旷,黑得充实;红得热烈,粉得羞涩;黄得淡雅,绿得活泼。一眼望去,这儿躺一簇,那儿拥一层,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煞是好看。这雅致天成的美丽,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某个雨天的古镇,独自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这细雨润湿的乡间小道。颓圮的篱墙,破旧的砖瓦,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经年的风霜。轻轻地,闭上眼,仿佛自己也体悟到戴望舒当时的心境。世间的一切纷扰在这一刻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不经意间,这犹如水墨画一般的画面,便已然让人沉醉不已。
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说一下画的“感情基调了”。“画”的感情基调一定是民俗民风!记忆的心扉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春节。古镇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阵阵,处处洋溢着幸福、喜庆以及祥和。人们口中说着祝福的话语,走亲访友,拜年请安,还有精彩绝伦的舞狮和龙灯可观,真是热闹非凡。
古镇不但节假日拥有欢歌笑语,平日里也是安静祥和。左邻右舍闲来无事,便三五成群欢聚一堂,铺开桌来,用那青白的粗瓷茶碗泡上一盏茶,拉开阵势,什么纸牌、麻将,统统“来者不拒”。或又见几位白发苍苍的大爷大妈,提着小杌子,街边巷尾随处一坐,便你来我往地扯起家常来。
现在,你是否会惊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古镇会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其实“画”就是中国文化的“根”。“结构”,“色彩”,“感情基调”等组合镶嵌出这幅画,古镇的构造,民间技艺以及民俗民风反映了中华文化。它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的缩影。古镇的发展历程把中国所经历的社会进程都展现出来了。为什么主要居民从少数民族变成了汉人?为什么会更改镇名?为什么传统工艺“因循守旧”一直没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就造成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当古镇居民以汉人为主后,其信仰也就随之改变,将镇名改为“尧”也是人们信仰的一种表达体现。民间工艺品材质也固守传统,为的就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韵味,不使其沦于工业化。当然还有很多,进士牌坊是封建社会科举成就的标志。慈云寺是佛教文化的代表,就连街边随处可见的雕刻物、装饰品也是古代工艺的体现形式。“画”的内涵在于品味,就像璀璨的中华文化。不也一样需要广为流传、细细品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