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来源: 作文大全2021-09-11 18:00:31
导读: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题记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两千年封建的洗礼,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中华民族书写了壮丽的华章。从温文尔雅的《诗经》到慷慨激昂的《离骚》;...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题记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两千年封建的洗礼,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中华民族书写了壮丽的华章。从温文尔雅的《诗经》到慷慨激昂的《离骚》;从绚丽清雅的《韩熙载夜宴》,到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有苏子的“一蓑烟雨”和王维的“清泉石上流”;有汪曾祺的花花瓶瓶罐罐和周国平的盐水青豆。

文明就是,经天纬地,照临四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抛弃的东西;也即是所有被人类赋予意义的事和物组成的存在。

如果一厢情愿地将文明理解为像京剧、蜀绣、故宫长城这类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古人精神活动实践而产生的文化遗存未免太过简单而诙谐了。文化与文明,不能等量齐观,文化是文明的重要基础与支柱。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依笔者之见,文明,它更像是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民族发展的历程,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升华与代际传承;拥有着一套精致的审美原则和生活情趣,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总是贯穿其发展的始终。

文明的最外在表现是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它体现在我们的举止,言语,思想等多方面。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韩偓“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在缤纷花瓣过时,依旧掸衣故清晖,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在乱世纷纭之中,依旧立着清朗的心,如明月松间,菩提微暖;在举世欲举时,依旧立着修禅之心,如阳光清风,和光同尘。

当审美比审丑更易攫取关注,当葛优瘫成为普遍姿势,我们越来越肆无忌惮地释放心中的恶魔。这成为现代社会迅猛发展中个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却在社会飞速变迁之时无法为年轻一代注入动力与活力。这是个体的堕落,还是文化的黯淡,亦或是文明的悲哀?

《宋书》有言:“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青年应“发而为中流击柱之歌”,有“乘长风破万里浪”之豪情壮志。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如红日初升,如河出伏流。美哉!我中华文明,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华青年,文德辉耀。

文明的内化的结果是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繁荣。《琵琶记·高堂称寿》有言:“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文明之人推动文明之践行,文明之践行促进文明之发展。多一个经世济民之才人,多一份繁荣社会富强国家之力量。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观清楚的阐明了个体对整体的影响:个体将文明实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这将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极大地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会使上层建筑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又刺激着原有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进步支撑了文明进步。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又再一次反过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为个体对生存方向与目标的探索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也为个体对生命意义与真谛的追寻提供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支撑。

“文明之世,销锋铸镝。”深厚的文化积累积淀,中华文明的历久弥新,成就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也成就了这个时代的中国。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愿青年中国,映天朝晖,磅礴东方。

经天纬地,照临四方;抱璞守正,笃学敏行;文治教化,文教昌明;浚哲文明,温恭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