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读《曹操全集》有感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他的名字就是一场盛世。——题记
暑假,读《曹操全集》。尽管这一代枭雄的诗成已千年,但个中滋味、喜怒哀乐,仍然萦绕在字里行间,不曾磨灭。以时间顺序、看客身份读完所有的诗后,我不禁想去了解他的生平,仔细揣摩,而且绝不是以《三国演义》的方式。
说起曹操,人们大概会想到京剧戏台上,那标志性的白脸冠带辉煌,高声唱道:“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曾经稚嫩的年纪,偏执地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而曹操当然是属于后者了。然而很多世间之事,其中是非黑白,又怎能分明拎清?
少年时的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当时的人因他不修品行,不究学业认为他并无光彩,然而,天下总有人独具慧眼。梁国的桥玄就认为他不平凡,当时汉王朝已暗自颓废,他便问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还有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先知是对的,因为这个人到后来,真的做到了权倾天下,翻云覆雨。
曹操年轻气盛时,是怀揣一腔热血,立志兴国安邦、令世事清明的。公元174年,方才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这一年,他二十三岁。多年后,曹操赠子曹植一封叫做《戒子植》的书信,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后来仕途浮沉,曹操不肯迎合权贵,竟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灵帝驾崩时,将军何进莽撞粗心,导致董卓动乱,以上犯下。曹操观此朝廷风云变幻莫测,十分愤慨,挥毫一笔,写下《薤露》,这也是我在诗集中极喜爱的一首。他讽刺何进"沐猴而冠带",又"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我相信,此时的他也是真心忧愁,为天下,为百姓,为众多懦弱的灵魂,为所有奸诈的贼子。他心中的理想盛世不是这样的,他原以为世界是清明美好的。然而即使这样,他也还怀揣着最后一分希望。他与各方*联合绞杀董卓,准备平定洛阳。一同作战时,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关东诸将却遮遮掩掩,不肯相从。是啊,那些人,名为讨董卓,伸正义,护王室,实际各自心怀鬼胎,只是想发展自己的*。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于是便有了《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时的曹操,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竟然在一朝一夕间,兵刃相向了?曾以为可以共图霸业的人通通离开了,原来多少豪情万丈、热血誓言,最后也不过是一腔孤勇,无论如何也抵不得真真切切的利益。至此,那个年轻莽撞、曾经最大的理想是为朝廷平定凉州动乱,以图死后能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人,那个心怀天下,吟诵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人,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曹操,被称作"奸雄"的曹操。
公元193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公元194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为报父仇他太用力,让整座城池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曹操自己,也在沉默中静静地改变了,他沦陷在一片红色之中。
于是,奸诈、多疑、嗜杀、残暴、好色……后人对他的贬义词简不胜枚举,然而令人难过的是,这些词拿来描述曹操,都是正确的。也许有些品行是被刻意夸大了,但也总归是残留在曹操性格中的影子,有迹可循。曾经有人半开玩笑似的写曹操:"青年时代的他约束自己一心做应该做的事却处处碰壁,理想破灭以后彻底自我解放,成就越大越任性。他以法治国却把自己的心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他自己长得就不怎么样却喜欢以貌取人。"杀孔融,杀杨修,甚至是曾经挚交的谋士荀彧,身怀六甲的皇后伏氏也不可幸免。因为美人而损将丧子,多次横刀夺爱强宠人妻,他的行为也深遭世人诟病。
"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不知那时的曹操是否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孤独?所以才如此随心所欲,要做一个坏样子给世人看,以至于内心也开始复杂与敏感起来。
在那次至关重要的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月光如水,曹操在江畔大摆宴席,与千万军士痛饮。一杯敬明日之朝阳,一杯敬今夜之月光。一杯敬复杂之过往,一杯敬未知之明天。酒酣处,一代枭雄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说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一世之雄啊!风光无限。然而历史总爱开玩笑,在那之后,形势就立马陡转直下。赤壁大败,他带领余党狼狈而逃。退回北方后,已经深深知道,统一全国的大业,只能留给后人去完成了。
55岁,为了给后人储备人才,曹操下《求贤令》,把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作为国家法令。
56岁,西征马超、韩遂,关中地区基本平定。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60岁,曹操征汉中,收服张鲁。
61岁,朝廷晋封曹操为魏王、并特许其仪仗和礼仪向皇帝看齐。
66岁,于洛阳病逝。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的时代就结束了。终其一生,兜兜转转,爱过,恨过,天真过,冷酷过,十步杀一人过,醉卧美人膝过,终究与理想还是错过。几十年腥风血雨,明争暗斗,躲利刃,避剑雨,最后西归,只留下二十六首诗篇,生前事留给后人胡乱猜忌争议去。他走了,也再不会来。一生心路历程变化,若要感受第二次的话,也太辛苦了。不知最后他闭眼时,可曾记得多年前,有个端坐在黄河南岸洛阳宫殿王座上衰老的王,最后一次面对着从遥远江南送来的锦匣中那个赤面长髯的头颅,缓缓地说出“君侯别来无恙”,想起曾经被自己亲手扼杀的那个率真热血的少年。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