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写字台上,放着两张照片,它们同样大小,是在我的老家——西亭镇的同一个地方拍的,但拍的时间相距30多年。一张是黑白的,四周全是一些坑坑洼洼的小路;另一张是彩色的,上面是宽阔的马路、高大的楼房……每当我看到这两张照片时,我就会陷入彩色的回忆中。
30年前,西亭是一座小镇,交通十分不便,一条小河将全镇分成河南河北两块。全镇只有一条小道,叫河北街,那是一条石子路,宽度仅3米多,从西到东步行只需20几分钟。街的两边是一座座又低又小的平房。西亭的工业不发达,全镇仅有一个脆饼厂。老家的房子是两间平房,屋顶是用小瓦盖的,没有卫生间,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用煤球炉烧饭煮菜,家里有两只大水缸用来盛水。太奶奶经常从小河里用桶拎水,把水存放在缸里。为了节约,衣服洗好了都拿到河里去“散”,到小河里去淘米、洗菜。
那时,买大米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豆制品、猪肉也要凭票供应。每天清晨,人们便排起长队在市场买肉、豆制品。要买到猪肝、猪肚就相当困难了。
爸爸妈妈小时候上学都是步行的,没有自行车,更谈不上接送。那时新娘新郎结婚,家中有“三转一响”:三五牌闹钟、脚踏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就相当了不起了……
30年后的今天,我家和我的家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衣服可多了,睡衣、睡裤,衬衣、外裤,毛衣、羽绒服等应有尽有,拖鞋、雨鞋、运动鞋大部分都是名牌的,住在三室一厅的楼房里,有彩电、冰箱、空调、电脑,礼拜天和节假日还常去光顾一下肯德基,每天上学都有人接送……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西亭镇呢,那条小河早已填平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条十几米宽的大马路——青年路。白天,马路上汽车、摩托车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路的两侧是一幢幢楼房、商场、学校和工厂,电源厂、脆饼厂耸立在青年路的东西两头。如今的西亭脆饼又脆又香,名声可大啦。青年路的西头是石江公路,路侧是西亭工业园区,有桑夏太阳能公司,永旭升制衣、华伟集团等纺织企业,还有西亭驾校及膳驿山庄、垂钓中心等休闲的地方,医院、超市、邮局配套齐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我感到十分欣慰,无比自豪。我要牢记过去的苦,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祖国的强大,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