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说起家乡宁波,可不能忘了年糕,一碗碗炒年糕,一块块炸年糕,还有年糕汤……不管怎么烧,都是我的最爱。
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古时候,人们只有在过年时才吃年糕,为了祈求来年大人小孩都步步高升。关于年糕的来历,相传,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料到吴国很快便会陷入包围,在临死前告诉百姓,如果城中缺粮,就到城墙下掘地三尺,会有救命之物,说完就一刀自尽了。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吴国很快就被包围了。城中断粮,已经饿死了好几十人,人们这才想起了伍子胥的话,到城墙底下挖了三尺深,发现了似城砖的糕,就是现在所说的年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家家都会烧年糕。
现在的年糕,不只是过年才吃,平常也可以吃。放学回家,外婆会到厨房里,拿出提前泡过水的年糕,切成小片,放进有炒好青菜的锅里,加一点水,撒一些盐,翻炒几下,一晚青菜炒年糕就诞生了!上完培训班,爸爸有时会烧一碗香味四溢的桂花年糕汤,几朵金桂浮在汤中,闻一闻,疲劳一扫而空,喝一口,香甜溢满唇齿,吃一块,糯滑融于口中。这是何等之美味!
除了炒、汤两种烧法,炸年糕更令我爱。拿多片年糕放入油锅中,炸至外皮微微焦黄,捞出来,用力撕下一块,细细嚼,只觉得年糕外酥里嫩。如果有酱料,蘸着吃,味道更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年糕不仅好吃,做的时候还很好玩。宁波慈城的水磨年糕可是一等一的有名,那么,它是怎么做的呢?当然是打出来的呀。首先要将大米粉和米和匀,放入蒸桶里蒸熟,蒸好后放火石雕大舀里。两个壮汉一人拿木锤,另一人负责在捶打的间隙翻动年糕。这两个人的配合真是天衣无缝,一锤、一翻,一锤、一翻……这样反复了好几十次,年糕就成形了。随即交给其他帮手将其揉成长条形,摆成四行四列的“井”字形,刚打出来的年糕十分软糯,还带有余热,可以直接吃。
家乡的年糕,有家的味道,嘴里的年糕,有着无穷无尽的味道。
【第2篇】
“当滚滚的稻浪把大地和天空染成一片金黄,谷物的清香袅袅婷婷地飘向远方,就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温情脉脉的声音,娓娓地道着宁波人与年糕的故事。
我的老家上王便是个年糕之乡,而我的爷爷就是做年糕的手艺人。
初冬的风从西北渐起,吹向忙碌的村庄。每到这时,爷爷就会和国强年糕的继承人——阿三舅公开始筹备这年年都要例行的活儿。一条条温暖香糯的年糕,一夜间就会熏香和甜透从冬到春的农家的梦。大家热热闹闹,活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总要忙个两三周。
国强年糕的制作过程很讲究,爷爷说只有用心,才能做出最好的年糕。早稻米太硬,糯米太软,唯有晚稻米恰到好处。用虾蜡龙潭里的山泉水浸泡后磨成粉,再把粉倒进杉木桶里去蒸,为使米粉受热均匀,底下还要铺上一层用丝瓜做成的“伞”。香喷喷的白米团出炉后,经过机器的切割,Q弹香糯的年糕就这样一条条白白嫩嫩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团团的、厚厚的、糯糯的年糕啊!
我和妹妹总爱在年糕还是白米团时,用小手掰几块下来,沾些红糖,津津有味地嚼着。色白如玉的年糕,更像一件件艺术品,晶莹剔透得可爱。我还会伙同几个村里的小捣蛋鬼,想着法儿在大人不在意时往上按几个灰手印,之后就如完成秘密任务似的跑走了……
爷爷更是对我无可奈何了,嗔怪似的在我的小屁股上不轻不重地拍那么几下,旋即微蹙的眉头又舒展开了,一手喂我喝热乎乎的年糕汤,另一手揉着我被打的地方。呼呼的热气,温暖着我小小的身躯。
做成的年糕储存起来,在大人的奇思妙想下变成了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家乡菜肴:春天的早晨,来一碗荠菜年糕汤,汤汁泛着微黄,透着醇香,滋味直钻心底;秋天的午后享受一段柴火煨年糕,外焦里嫩,使人口齿生津;冬天的夜晚,我对鲜美的白蟹炒年糕情有独钟。见我贪嘴,母亲便细心地一块块吹凉了送进我的嘴里……
有人说,上王的年糕继承了上王人独有的气质,这话真不假,家乡的年糕和家乡的人一样,简单纯粹,朴实无华。我爱家乡的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