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8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目送读后感8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8-31 17:29:00
导读:【第1篇】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外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

【第1篇】

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外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了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 - 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 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别离,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 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        有些必要之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伸张的人。”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到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只是,不约而同的,他们的嘴角都有一抹欢欣的笑意,轻浅却如此清晰。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第2篇】

驻足赏花,须有人待——读《目送》有感

轻轻地,我关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线条肆意勾勒的书。心中留下的,却是一份沉重。

龙应台的《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也是一个三代人的故事。父母,我,儿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是龙应台这本书中最令人影响深刻之处。散文中她以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镜头“目送”为线索,很随意地切入叙述,展开了这本书对亲情和人生的感悟,其笔触精致,令人叹服。文中的“我”,是位母亲,也是女儿。面对儿子的长大,美好的前途,那渐行渐远的挺拔背影,是对儿子目送所见,只有在经历了对儿子的目送后,才真正了解到母亲曾经目送“我”时的不舍与眷恋。这其中蕴积着的是除了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还有被目送者光明的前路和渐丰的羽翼帮助下对飞翔的渴望。

而这,“我”又想起了父母,父他目送“我”到大学报道,母目送我上班离开,而“我”却目送他生病时被推入自动玻璃门,去世时棺木被推入炉门;目送她每逛街时对年轻时穿的艳丽衣服的目光追寻,即使在不知道身处何地的情况下,只要求回家的渐行渐远的苍老的背影。这都是作为子女内心深处的愧疚,目送着的饱含歉意和回忆。

龙应台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时间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凉的涓涓细流,流过心间,带给人淡淡的感动和忧伤,也带给自己无尽的回忆和缠绵的亲情。

《目送》使我清晰地了解:时间的流逝,父母已然老去,如一个孩子般需要细心照料,我们不该在各自的世界里独立着,迷茫着,流离着。他们本与我同行,而我却不回头望望他们,渐行渐远,终有一天回眸望去,可能不会再有那深邃的目光送我离开。父母总静等花开,我却不曾驻足欣赏,这会使我未来想追却无力去追,甚至无法去追。

小时候,总通过母亲来选择,总通过父亲来安慰,现在,我会自己选择,我会自己安慰,再不要父母扛起所有。他们只要和我继续同行,不在原地目送离开。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我知道了父母内心可能不曾言出的难处。现在,我能陪他们庭前驻足赏花,努力学习,让他们在同龄人面前不因孩子的成绩而羞愧,而是自豪!我想,我现在能做或许只有这些了吧!

【第3篇】

日前读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还参插了一些图片。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小时候不懂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哭。直到长大了,我才知道为什么会哭,越长大就越舍不得离开奶奶,每次离开奶奶,心里都万般不舍。心里想着如果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自己留恋,为自己挂牵,为自己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父母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父母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父母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所以我们应该多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陪陪他们,多关心一点他们,给他们捶捶背,给他们洗一次脚,对他们说一次我爱你……不要等到他们不在了,才后悔莫及,心里充满愧疚,为什么当初没有多陪陪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跟他们说说话,为什么总是让他们操心…… 

【第4篇】

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一本很美丽,深邃的著作。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是我和龙应台作家同样都十分感性,面对生活时往往会有别人都感受不到的心情,能有心灵契合的伙伴是少有的事情。当我深入了解这篇作品时,我被里面柔软的语言和细腻的感情深深吸引,无法自拔。仿佛我看到不是文字,而是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和充满浪漫的诗作。

感触挺深的还是那父女母子那一段。当我读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自己的经历。从小深受父母保护的我,不食人间愁滋味,直到离开家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是那么依恋从前的生活,我独自懊恼,后悔,小时候的自己为何如此不懂事理,为何总是想要冲破父母搭建的保护网。但当我自怨自艾的时候,却不知父母在每次目送时总将我的身影刻在脑海了,感受我的心情,替我着想。

不仅如此,还有雨儿的那一段更是让人热泪纵横。电话的那一端是不断重复的那一句“妈,我是雨儿,我是您的女儿。”这一段则是母亲不断重复的疑问 “你是谁啊?雨儿又是谁啊?”对话真挚,感情深厚。这一篇写的是母亲已经老了,记性不好了,女儿却总是重复那一句话。小时候自己咿咿呀呀学语时,母亲也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体现的是乌鸦反哺,拳拳之情。

读龙应台作家的书不仅可以感受人与人之间最细腻的感情,还可以欣赏到不同于任何地方的美景。

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时隐时现,颜色深浅参差,线条黑墨分明的雄伟的维多利亚阿拉伯博物馆;还可以欣赏到令人屏息震撼的五万人露天剧场。也可以这里感受到特有的风土人情,如观赏唯美浪漫、纯情而具有毁灭性的爱情剧《艾薇塔》。

当然,《目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当龙应台作家在露天剧场听到蔡琴唱《恰似你的温柔》时,想到在7月7日这天是一位“才子”——沈君山正卧在病床上。到了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这件事带给作家道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每个人来的时候都是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在走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也只能是一个人。这条路上所有的苦难,疼痛,只有自己去扛,自己去承受。它让我明白孤独与寂寞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它是一种境界,在这茫茫天地间只有你一个人,去拥抱这一份孤独,学着在其过程中欣赏它的美,苦中作乐,也会甘之如饴。

品《目送》,感真情,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