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9-02 21:05:42
导读:【第1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万历十五年,以一个年份为题,这在我所看过的描述历史的书中是第一本,文中的语言平平淡淡,并不像“明朝那些事儿”...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以一个年份为题,这在我所看过的描述历史的书中是第一本,文中的语言平平淡淡,并不像“明朝那些事儿”诙谐幽默。所幸平淡不等于无聊。

看完后我心有所感。因为摆在我面前的是1587年——那些被浓缩的矛盾。这些看似微小的矛盾聚合后所产生的能量,居然可以使一个古老的政治*走向崩溃。这让我怎能不想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古话呢?

一个领先着世界的古老帝国是如何落后于世界的呢。对此,这些矛盾至关重要。

首当其冲的便是皇帝与文臣的矛盾,皇帝,古代最高的决策者。一个人站立在高处不胜寒的制高点,理应当俯瞰天下,治理着属于自己的*。一呼百应、一言九鼎,尤其是在*集权高度集中的明朝。但从万历皇帝身上,我看到的却只是皇权下的产物,一个只需符合礼仪制度的傀儡,又或许只是一个象征、一个活着的祖宗。

曾经力压六部的首辅——张居正,他开始了清算。对于内阁,万历可以随意处置。然而在对于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这个年轻的皇帝却显得束手无策。

在清算完张居正之后,群臣的焦点转移到了万历身上。从朝廷到生活,文官都会以不合礼仪,不合道德来约束万历,太子的归属聚集着礼数的根本,它激化了万历皇帝与群臣的矛盾。这无疑使他厌烦,同时他发现自己的意志无法左右群臣,反而处处受制,便消极怠工长达四十年。不仅让“万历中兴”成为了泡影。而且还使“眀之亡,实亡于神宗”。

其次是首辅与群臣,历代首辅都希望在自己的手下可以实现理想,实现价值。文官成了阻碍前行的石头。张居正的一力镇压,所得到的微小成效在他死后灰飞烟灭,申时行的努力调和,甚至不惜自己的名声来寻得一个平衡点。不同的方法,同样的目的,都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反而到了最后,张居正被清算,申时行*退休。两任首辅的罢职,使这个大国背后的齿轮逐个脱落,开始落寞衰败。

这些矛盾不得不说是由于文官达到最高所产生的,面对着太祖抑制武将的态度,一次杯酒释兵权,使得文官开始崛起。这些被儒家思想贯通的文人,他们高举着重视礼仪,崇尚道德的旗子,口念象征着法律的礼节。弹劾对方,要求皇帝,不过是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似乎不值一提,毕竟那么多年也没有出现问题。但小小蚁穴便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又何况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呢。

作者在书中评注道:“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都是在这种道德代替法律下的牺牲品。这种牺牲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就造成了一个可怕的后果。

如今的社会,不会出现封建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法律日益完善,律师、法官比比皆是;但是道德却走向了双面。

我们看新闻时,总能看到一些冷漠的路人,无公共意识的行人。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似乎都在离我们远去,无素质的行为举止比比皆是;但是另一边,道德绑架却时常出现,以道德的名义,强加给对方一副枷锁。这与明朝文臣的行为又有何异?都是一副道德代替法律的行为。什么时候一个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开始需要大肆宣传?我们对于道德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找出道德的平衡点?我们现在的问题,焉知它不会是第二个蚁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明朝的经历,应该警醒我们,明朝的覆辙,不应该有人再重蹈,明朝的错误,应由我们来改正!

【第2篇】

权臣争雄录——读 《万历十五年》 有感

当我打开这本书,我知道一个权臣争雄,错综复杂的时代即将向我走来。其间有看似懦弱实则洞悉一切的帝王,表面威风实则心力交瘁的大臣,专横跋扈但深受宠幸的宦官,他们共同组成这个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则深处波涛汹涌的时代,而这一切,正是管理这个庞大帝国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程序印证。从兴起走向膨胀再走向衰落。

首辅张居正,这是一个有才有颜又有抱负的人。在科考开始以来。连中三元的人不少,明朝历史上也有不少人,但真正有做为的却很少。从历史的角度看,张居正只是一介大学士。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人际关系上,张居正又是那样的不平凡。他真正把为官为百姓着想当成了一条准则。他辅佐万历,推行改革,整顿兵务,改革税法,将明王朝的一切治理的井井有条。遇到文官集团的诋毁,外部改革的压力,都一一抵住,只因为心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他看清了这个时代的弊端,这个王朝的缺陷,他以己力治天下,运筹帷幄多年。尽管时代的漩涡使其努力大多付之东流,但他以一个坚忍的政治家的形象,依然清晰地存在于历史之中。

万历皇帝,我想他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而成为一个可悲的牺牲者形象。封建制度缚束的不仅是百姓,官僚,更是每天端坐在皇位上看似威严的皇帝。作为皇帝,不仅要有处理政事的才干,还要有超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巨大的心理承受力。万历皇帝,从小生活在严母厉师的严加管教下,对于童年,是缚束的。在执政之后,经历了看似随心所欲的放纵实则是新一轮的缚束,他彻底对朝政失去了信心。所以他认为,也许无欲无求才是真吧。但又有谁记得御宇之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呢。也许有时,做皇帝也要有一颗强大的心吧,才能赢得群臣的尊重,管理好一个复杂的朝廷。

对于海瑞,我想说他,主要是这个人的改革实在折射出太多社会现象和复杂人情,而这又是当下改革所不能忽视的。首先,就是地税改革,土地问题这是个千百年来都让人头疼的问题。海瑞的地税改革包括他对土地所有权的干涉都包含了太多个人色彩,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免除常例,抵制吏胥舞弊,看似保障了农民利益,实则动摇了文官制度的根基;限制高利贷,限制奢侈品,一昧想要回到农风淳朴的时代,却忽视了时代的变迁,制度的需要;以四书中伦理道德判案,忽视了法治的威严。所以,从海瑞等人的改革中得出的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改革应注重实际。当然,在当时那个年代,想要据实际情况找到一套真正能自上而下实施的合适制度确实不容易。但在今天法治观念已经很强的时代,这仍不失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纵观整个明朝后半期,道德判断凌驾于法治诊断上;大学士宦官取代极具反叛精神的皇帝成为帝国的智囊;死板的官僚制度压制了革新的希望缔造了帝国的哀歌。这无不处处显示出死气沉沉的气象,而封建君主的专制不断加强正预示着封建制度的不断衰落。这成就并维持着庞大的文官集团和官僚制度日复一日苟延残喘的运转,也为其的覆灭埋下伏笔,为其的死板教条奠定基础。但在这本书里,黄仁宇用他的大历史观展现了一个个革新的史实。

正如今天,一个法治与人情,汲古与变革并存的时代终归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