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来源: 作文大全2023-09-18 18:50:24
导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说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课前了解、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有较具体的体会。

4、有感情地吟诵、默写全诗。

情感目标:

1、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2、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循序渐进引导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生字,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初步理解诗的大意,通过学生质疑,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清楚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为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了解背景──理解诗题意思──多读明意悟情──课后诗会延伸。

(一) 、导入了解背景

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必须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所以古诗在导入教学时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对大诗人杜甫有哪些了解?学过他的哪些诗?”?学生回答后出示介绍诗人、写作背景的课件。导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

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题的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多读明意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我设计了“五”次读。第一次读的任务是扫清障碍,把诗读通。,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并检查。

第二次读的任务是弄清诗意,把诗读懂。这一环节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是结合注释初步弄清诗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第二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进一步弄清诗意;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我出示课件,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衣裳(chang):古代读衣裳(chang),意思是上衣和裙子,现在读衣裳(shang),意思是衣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步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第三次读的任务是析清本诗的结构。教学时,我用课件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他“喜欲狂”的心情?诗人为谁而喜?3.本诗中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4、四个地名连用是否显得重复累赘?学生自学完后可能这样回答:“通过读本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从‘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这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诗人为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喜,为祖国的统一而喜。本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四个地名连用不显得累赘,因为这样用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归心似箭,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

第四次读的任务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诗人为谁而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本诗感悟诗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在此环节中,我用课件展示了杜甫的《春望》这首诗,通过这一喜一悲的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热爱。

第五次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接着,我又让学生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总结。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通过读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读懂,到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课后诗会延伸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这点要求,我在课后设计了一次杜甫诗会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后去搜集杜甫的诗和杜甫的材料,再择时进行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漫卷诗书           爱国情感

放歌纵酒  。

青春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