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朋友 陶渊明 小学二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二年级
作文来源:
本作文400字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作文400字,题目为:《老朋友陶渊明》,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老朋友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曾多次客串,属于“增加学生背诵量” 的重大嫌犯。陶老先生痴人一个,好酒,好书,好呓语,生活作风不太正。向来喜爱扎进山中不肯出来,穷得连“叮当”都没得响。
陶老先生爱作诗,自称是为了“自娱”“示志”,到后来就成了我们的必背篇目。诗中的内容都是
陶老先生一生在艰难跋涉中走过的路。现在的我们,只是坐着观光车再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拍几张照片后,刻下一句“某某到此一游”。起点 · 五柳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比起参考书上的内容,五柳先生的自我介绍要简洁多了。作为一篇自传,陶先生这样写自己用意何在?在后面,先生继续说自己“闲静少言”,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连真名都不写进去。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不醉不归。陶先生实际只是单纯罢了,只愿做自己爱做的事,所以才会“不戚戚于贪贱,不汲汲于富贵”,钱啊,权啊什么的,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那些浮华与虚荣的蒸汽,哪怕不被风吹,只需待上片刻,冷却下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落尽,人去楼空,开()心活着,拥有目标才是永恒的硬道理。即便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家徒四壁都不要紧,
陶老先生活在凭借书堆、美酒与幻想建立起来的桃源中,十分满足。他所可怜的,是那些云层之下的行尸走肉,那些视财如命的僵尸在陶老先生眼中,是可怜而可悲的存在,不知道,在他们眼中的陶渊明是不是也一样呢?路上 ·田园居
一向以为很随和的陶渊明,在理想与原则上倔强得像头驴,居然和别人玩失踪。据悉此人在“南山”下开了地,盖了屋。换到现在,反违章建筑的“多事儿大叔”们估计早就要在屋上用红漆喷涂个大圈,中间写一个大大的“拆”字。陶先生这般固执,也只好随他去吧,谁知他种下的豆苗比他还倔,只长出了稀稀拉拉的几根。与他笔下的“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组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个冷笑话。但他不认输,坚信自己总能找到云端的桃源梦境。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仅凭他一个人,即使能够生活在他笔下的仙境,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个疯子。没有其他人的加入,这就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精神病院,或是野人自然博物馆。
所以当陶渊明歌唱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时,我却有些伤感。,陶渊明,我的朋友,为了一个凭借个人力量永远也达不到的梦想,已经不在乎其它了,不仅仅是衣服,衣服脏了可以洗,洗不干净可以再买,但是温饱问题是硬伤。更重要的是,假如他失败了,梦想也难保。梦想就像是鸟巢中的蛋,温暖,美丽,但是却易碎。衣服脏了可以洗,吃不饱可以像红军一样吃草根、皮带,但是梦想碎了,就没有人能把这个从迪拜大厦上扔下来的鸟蛋粘补起来,而这个鸟蛋终将破碎。陶老先生的困境在于,不是因为他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因为没有人会来帮助他。在那样的一个世界里,这只鸟蛋从诞生之日起,是法定孵不出凤凰的,更别说一大片桃林了。
梦里· 桃花源
“为什么?”“你问为什么要炸芝加哥?因为这个世界,是个地狱。但是不要紧,我们可以重建它……你是老师,你会明白的。”
——《源代码》
陶渊明虚幻的桃源,另一个不可能建成的原因,就是建成它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尽管当时社会战乱不断,但好歹人们不用再茹毛饮血,天天兽皮比基尼,你让现世中的人回到山林中与世隔绝(其实连“世”也不存在了),换成谁都不会同意。人类花了几万年,有了语言、文字、社会、文明,假若又回到“桃源”,即使环境再美,文化之类的玩意儿肯定会受到限制,当时又没有QQ,没有电子邮箱,信息传递不到,思想文化必将走到没落与停滞,到那时,陶老先生岂不成了罪人?天啊……
但陶老先生深知这样的危险,所以才没有冒险,逼着别人按自己意愿做事(我猜的,也许他根本就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无论结果是不是桃花盛开,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美景,逼迫别人做事或是按自己的价值观来强迫他人的后果都是很惨的,小说、电影中这样一意孤行的人有许多。《X战警》中的万磁王,《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蝙蝠侠》中的小丑,《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他们或固执或邪恶或疯狂,但都是为了一个自己视为最重要的目标不惜一切。
有一个现实中的人差点就完成了这一“目标”,他也因此在历史教科书中背负上了永远的骂名;他最好的朋友是狗,因为它们会绝对服从。他生活在永无止境的仇恨中,仅有的情感流露是计划得以实施后的兴奋,或是计划受阻后的暴怒。他对人类没有丝毫怜悯,其他所有人存在的意义,只是因为偶像需要盲目的崇拜者。他坚信个人意志能够与整个世界相对抗。
他是希特勒。
嗯,我好像跑题了,不过,我反而有些高兴好友陶渊明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即便他实现了,结果也不容乐观,我们没准会被西方列强打得更惨。尽管他的目标是好的,但是只有保存人们现有的利益与权益,他们才会认可某种新兴的思想。也只有将个人意志与集体相融合,才能实现陶老先生的终极愿望,让世界从“潜”变成“渊明”,用“和平”、“恬淡”、“满足”、“淳厚”、“朴实”、“安乐”这些词语,照亮所有黑暗的角落,就像俄国一个伟大灵魂的眼睛。
“桃花源”失败了,但它从未消失,抬头向夜空望去,它就是那颗启明星,早在几年前某个夏天的夜晚,坐在爷爷腿上的我们,就已经看到过它璀璨的光芒了。正如邓布利多教授所说:只要记得,把灯点亮。对于我们,点亮已足矣。
后记:
1. 关于希特勒的评价是摘抄的,来自《看电影》杂志,2012年12期。
2. 文章中有胡思乱想成分,望老师纠正。
3. 写完第三部分后发现又没有抓住主题,老师不要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