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初中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初中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0-18 08:24:06
导读:【第1篇】文化幸福之旅初读《文化苦旅》一书,也是在旅途中。一列晃荡的火车,一本厚重的书,让我对“苦旅”有了一层别样的理解。这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历史。作者用他独...

【第1篇】

文化幸福之旅

初读《文化苦旅》一书,也是在旅途中。一列晃荡的火车,一本厚重的书,让我对“苦旅”有了一层别样的理解。

这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历史。作者用他独有的淡淡的风格,诠释了中华大地之美,也写出了中国历史之厚重。敦煌莫高窟、都江堰、阳关……哪一处不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哪一处不有深沉的历史底蕴。当自然与历史交织在一起时,身处一旁的人由感而发挥笔写就的篇什,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唯有中国的景观,才能敲开中国人的心扉;唯有中国的历史,才能打开中国人的心结。作者用清新的笔触,小心翼翼地描摹着自己的所见所感。词藻虽不华丽,却能触人心弦,感人肺腑。也许是受长期历史文化熏染,对眼前的人文山水会有着不一样的触动。

他在困惑中起身,深入西北,又转向海外。他只身一人,行万里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他不愿跟着旅行队伍与那些景致打声招呼即转身离开,尽管这样可以少受点苦。他宁愿吃苦,宁愿到重岩叠嶂的深山,到漫漫无垠的大漠,到荒无人烟的废墟……中国文化的脚印,被历史的风沙,深深地埋在了这广无涯际的大地里。只有他这样,亲近大地,才能听出大地的心声,听出千年中国文化的脚步声。而这,又何尝不苦呢?我不得不钦佩作者的胆魄。这样行行止止的旅行,也诠释了什么叫作“文化苦旅”。

然而真正的苦旅,更是思想上的跌宕起伏,是他面对着眼前的山山水水脑海里思绪的纠缠。这样的苦旅,更像一场对话,一场人、自然与历史之间倾心的对话。谈着谈着,沉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气蕴便奔泄而出,笼罩着他。文人本是萎靡柔弱的,但是他,也依然努力寻找着,寻找着他在历史长河中渺茫的位置,寻找着文学与历史的种种关联,寻找着人们心中的缺失所在。人在历史中毕竟是渺小的,在这种气氛中谁也不敢说发觉了什么。正如他所说,“一会满脑章句,一会满脑空白”。他一点点地搜罗着,写着,在我们看来,他便是在这书中吞吐千年。

如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作为五千年的礼仪之邦,渐渐地变得徒有其名,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我们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看到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缺失,对千年历史的遗忘。这本书,许是因此而生:“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只有仔仔细细地琢磨《文化苦旅》这本书,我们的心灵才能得以安静,我们才能反思过往的匆匆年华。读完全书,再来回头看一看作者对千年历史和千年文化的描绘,总会有种感伤的情绪在心中升腾。也许是千年历史本身就有感伤的味道,或者是因为这本书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蹒跚步履和思想郁结而显得十分厚重,但无论如何,穿梭在书中的感伤气氛使得《文化苦旅》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美。

闭上眼,我似乎可以看到被岁月磨去少年英气的一位哲人的瘦瘦的身影,边走边想,边想边走。他眺望着,凝视着、伫立着,思索着。他的双眼望穿了青山绿水,望穿了断垣残壁,望穿了风花雪月。于是,我也同他一起,随着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思索着沧沧茫茫的历史和莽莽苍苍的文化。

【第2篇】

暑假幸得《文化苦旅》一书,这“苦”字吸引了我。我以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的感受是苦,想不明白愉快的旅行为什么会苦呢?

边读边解惑,我的心情渐渐沉重,这“苦”不是余秋雨教授旅途经历的苦,而是他在惊叹祖国宏伟文化的同时进行深刻反思,思想与心灵产生的“苦”。

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伴随着一段文物和文人的血泪史。《道士塔》讲述20世纪初,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接管莫高窟,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以灵官塑像代之;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换回屈指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在他国。这段历史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哀叹。《风雨天一阁》是关于藏书家与书的史话。书中写道:“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书,几百年的古籍只能藏于天一阁,在近代烽火中偌大一个中华,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但是,有信仰有毅力的人面对苦难,不会屈服,很多文化成就是在逆境中达成的。《都江堰》中的李冰,没有被挂在墙上纪念,没有被写进书里回忆,这个从未学过水利的蜀郡太守,担当起治理江水的军师,让桀骜不驯的千军万马,愿意听他智慧的调度。他叫人绘制图谱,总结治水的“三字经”“八字真言”。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思考。”为中国筑建了一座两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都江堰与青城山相邻,互相映衬,互相佐证,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浓缩课堂。

旅行的高境界,不是说走就走,而是感悟风景里蕴含的博大的人文情怀。余秋雨教授跋涉在山水之间记录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牵绊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这是余教授的感叹,对我是一种启示,作为一名学生,思想上要有吃苦的准备,内心须保存着几分“苦”味,要努力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创造一份价值,为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