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追求光明
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另人受益匪浅。
这本书前半部分是海伦以第一人称叙述往事,后半部分则从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童年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与海伦叙述有重叠的部分,明显多了海伦无法听见的语言对话和她无法看见的色彩描写,如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同一件事,使我的阅读兴趣大增,同时也深刻地为海伦失去视力和听力感到惋惜。
海伦只有短短的19个月光明,从那以后她就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直到她5岁时,莎莉文老师来到她身边,她逐渐学会了拼写、阅读盲文和说话,途中也遇到过不少的挫折,《霜王》事件便是其中之一,她分不清哪些语句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导致了她将她十分喜爱的句子错认为是自己的,从而被误会为抄袭。经过不懈的努力,海伦终于如愿进入哈佛大学德克里夫学院,毕业后,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聋盲者谋求福利。
海伦假设她的眼睛能奇迹般地恢复三天视力,她给我们讲述她会在这短短的72小时里使用她的眼睛。
第一天,她将会把所有朋友的容貌铭记在心,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个小物品。她会去做一次远足,饱览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天,她将去目睹日出,这对于正常人来说,是每天重复的美景,而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欣赏几次。她会去参观博物馆,用眼睛来感受以前只能靠触摸了解的展品。
第三天,她将到首都艺术展馆,进入色彩的世界,深入了解人的灵魂。她会到帝国大厦上,一睹那曾经秘书向她描述过的城市全景,惊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但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 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 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将永远激励着后 人不断进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 渴求, 对工作的热爱, 对事业的责任, 看作对人生的追求, 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 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终满朝气,拥抱着一切。
【第2篇】
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光明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眼前的世界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漆黑,美妙的声音也消失了,那是什么感觉?我们会怎么做?会逃避,会自暴自弃,或者痛哭一场?是的,不能看,不能听,我们就等于完全与外界隔绝。但是有这么一个聋哑人,她在这样的环境下,竟上完了所有的学,并进入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她,就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位伟大的人物,一位是拿破仑,一位是海伦·凯勒。”是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记录她怎么从痛苦中走出来,并乐观地面对生活的。
海伦在一岁多的时候高烧不退,医生们都没有办法的时候,海伦却奇迹般地退烧了,但是这场高烧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她失去了视觉和听力。在她6岁零九个月的时候,莎莉文老师来到了她的身边。她极有耐心的教导和沟通,让海伦变成了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并写出了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后一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里,海伦描绘了让她心动神移的光明,并想象着如果有一天她能看见了,她将会做什么。
海伦·凯勒能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离不开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她身上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教导。是啊,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谆谆教诲着我们,把我们引向正确的路。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一切,腿截肢的人渴望有一双能够正常行走的腿;哑巴渴望能够有一张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嘴;双臂残缺的人渴望能有一双能写字的胳膊;双目失明的人渴望有一双能触碰到色彩的眼睛。这些都是我们正常人所拥有的,但是我们却不加珍惜,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真的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却不加珍惜的,到那时再痛哭流涕,再后悔没有珍惜的时候,已经迟了。
世上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做到,海伦·凯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自小聋哑,却凭着勤奋和努力,与莎莉文老师的谆谆教诲,考上了哈佛大学。而我们,我们有和蔼可亲的老师,与优越的环境,健全的身体,岂能说“这所大学我考不上”“这些事情我做不到”?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师让同学们写自己的理想,有个小男孩写道:“我要建一个很大的赛马场……”结果作文交上去后,老师批了一个大红的“F”,原因是太不现实,并给小男孩一个修改他作文的机会。但是小男孩想了又想,决定还是不重写这篇作文,于是,这个大红的“F”就永远保留在他写了自己理想的作文纸上。但多年后,老师带另一批学生们去参观一个令人惊叹的赛马场时,却惊讶的发现它的主人正是当年那位小男孩。不要让他人左右自己的理想,要朝自己认定的路坚强的走下去。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要相信,自己想做到的事终究会做到,这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