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回家,回家!
回家过年!这是一个谁都不可以错过的约定。平时,再苦也能坚持;过年,再难也要回家。
——题记
在炎炎夏日,有幸与你相遇。《总想回到你身边》,你,是徐玲献给民工子弟,献给中国上亿农民工,也是送给我的一份厚礼。初次相见,产生渴望;再度相遇,感悟幸福;三回相逢,品味温暖。
回家的渴望
初次相见,是在暑假之始。
当这本《总想回到你身边》从书店的书架上来到我的手中,我并没有多少期待。
回到家,翻了几页,我立时着了迷:书中的主人公王买松跟随油漆工爸爸从遥远的贵州到苏南的城市生活。临近春节,王买松和爸爸想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却又由于种种原因,一次又一次无奈地将费尽千辛万苦才买到的火车票退掉。父子俩决定乘长途汽车。结果又出了一个有一个新问题……
从早上看到中午,从中午看到晚上,爸爸无数遍催我后,我才极不情愿地放下书本去睡觉。
故事里王买松的曲折经历实在是扣人心弦。我的情感变化也随着他丰富起来——那是一份回家的渴望:王买松买到火车票,我开心地笑了,差点儿跳起来;当他们退了火车票,我也愁眉苦脸的,郁郁不乐;当王买松爸爸的朋友受伤住院,我的心也仿佛蹦到了嗓子眼。“我们”,还能按时回家吗?
回家的幸福
暑假中期,第二次拜读《总想回到你身边》。再度相遇,我感动着王买松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在王买松眼中,幸福就是一觉睡醒能吃上爸爸熬的大米粥;幸福就是同桌肯借橡皮给自己用;幸福就是有人带巧克力与自己分享;幸福就是英语单词默写后不用订正
……
仅此而已,便已足够!
是啊,王买松对幸福的要求是多么低呀。对于我们来说,这些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啊!也许,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吧?
当然,王买松最大的幸福,是每天能与亲人在一起,那一种回家的幸福。
对这,我也深有体会。
我的妈妈在乡镇学校教书,每周只有双休日才能够回家。每个工作日,我都多多少少对她有丝丝的牵挂。
由于工作需要,爸爸经常要出差。暑假有一次出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喝水。他说:“在外面,即使是五星级酒店,也睡不踏实。总觉得渴。回家真好。因为,我知道,家里总会有一碗绿豆汤或者一块西瓜在等我。”
如“家”的温暖
暑假结束之际,又一次捧起《总想回到你身边》。三回相逢,我不仅品读出了王买松回家的向往、生活中的自强,还品出了围绕农民工的那些关爱。那是一缕缕如“家”的温暖。
王买松和爸爸为了照顾受伤的同学刘目标的爸爸(也是王买松的同乡),毅然决然地将火车票退了。平常,房东展若怀一家总为他们提供一些服务,为他们送去一些食品、生活用品。班主任要老师对外地生格外关爱,也常送他们一些必需品,努力为王买松争取冬令营等学习机会。城里的同学,常常交上王买松参加一些比赛、演出,请他吃饭,帮他找丢失的小电驴……一个小面包店店主,在王买松买东西的时候骗他说面包五折促销,并特意赠送一些食品,还谎称是要过期了。
我家原先也有十户租客,来自我县的双溪、窈川、方前、维新、新渥、九和、双峰等乡镇。我们的语言都不相同,但是我们都像一大家子一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我们经常把自家种的菜送给他们吃,他们总把各地过节的麻糍、卷饼筒、酒酿或者是老家摘的板栗、一篮子樱桃,带来一起分享。
我从媒体上看到,有的老板早早为农民工准备好了工资,买好了回家的车票,甚至是年后返城的车票。有的还安排车子送回家。农民工赶不上回家的火车、汽车,就组成浩浩荡荡的千人摩托车队骑车回家,交警开着警车在前后左右护送。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每个人的热血为我们的农民工兄弟,为我们的交警,为我们的社会而沸腾!
家的距离,在地图上,只不过一拃,比一支铅笔还短点儿。
家的距离,在我心里,只是一个念想,想一想就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