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注定的悲剧
——读曹禺《雷雨》有感
随着屋外惊雷阵阵不曾停歇,《雷雨》一书也步向了尾声。读后仍耐人寻味的是,曹禺先生压抑却不失奇趣的结局。都说暴风雨来临之前最为平静,看似两家态势渐渐安稳,都要各奔东西,真相却毫不留情地挞在众人的身上。他将所有的伏笔都引向了那个雷雨之夜,用一场注定的悲剧结束了两个家庭三十年的恩怨纠葛,直到白昼伏夜出一切归于平静。
回顾全书,不难发现这是封建制度早已顽固腐朽下,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故事的缘起就在于周鲁二人。家庭背景的悬殊之大,封建父母逼迫的强娶强嫁让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本就不可能发展下去,更何谈走向婚姻殿堂,可夹在他们之间的两个孩子又该何去何从?果然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而周萍虽留在周家却饱受父亲专制折磨,变得麻木空洞。在这个新旧更替的年代,地主阶级的周家人和城市平民的鲁家人本就不可能在一起生活,他们妄想跨越阶级平等的限制却毫不意外地败的彻彻底底,向封建大家长,守旧思想屈服。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也属于此段感情的遗留物,反映着两个不同阶级的尖锐矛盾。
八人八面的人物刻画,是本书的精妙绝笔,亦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因素。周朴园专制伪善、冷酷虚伪,繁漪性情古怪、乖戾阴鸷,周萍表面胆小却桀骜自私,带有周家人的特点,是周朴园的复刻,周冲年轻爱幻想,可面对权势却软弱无力,鲁贵庸俗放纵、掐媚奉承且精于算计,侍萍命途多舛、受尽心酸的同时不屈不挠,鲁大海性格倔强,锋芒毕露,像极了他的母亲,四凤天真无邪,充满青春活力。在周朴园封建专制的影响下,周家全家变得病态,甚至疯狂到歇斯里底。妻子繁漪如同锁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美丽的容貌下是戾气难消,大儿子周萍乖顺着隐忍不发却自我怨恨,二儿子周冲青春气盛的心境,在家中却不敢插言一句。包括鲁家,也困在这旧社会的沼泽中无法脱身。
极度压抑之后是毫无保留地爆发释放,又集中于雷雨一夜,以至于周冲触电而死,周萍自杀身亡,繁漪与侍萍得了疯病,鲁大海独自出走,只留下那周朴园一人,清醒地面对既定的悲剧与现实。这何尝不算一种惩罚?
罪魁祸首皆源于那封建礼教与腐朽观念。即使鲁侍萍与周朴园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却还是碍于身份地位不能在一起,周萍被留因其血脉要继承家业。在周家,周朴园主导一切的背后是夫父为天,男尊女卑的观念。在鲁家,鲁侍萍去当老师却还被丈夫诟病,四凤处处得从着父亲。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四凤和周冲的纯真美好,不谙世事,幻想着同时对生活横冲直撞。周萍寻找慰藉甚至违背伦理道德与继母私通,亦是在对僵化的家庭秩序进行反抗。鲁大海带领工人矿上罢工,不满周朴园压榨工人血汗,赚着绝子绝孙的昧良心钱,与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给予了当头一击。可反抗之后却遭到了毁灭,他们一个个地倒下,鲜血淋漓。
曹禺先生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他深刻抨击的是传统中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与观念,也正是这些造成了雷雨之夜中那场既定的悲剧。
凛冬总会散尽,星河仍会长明,雷雨终会褪去,日光正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