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大德与仁静——读《文化苦旅》有感
翻开《文化苦旅》的书页,好像走过秦的苍劲恢宏,走过南唐的晓月残歌,走过现代的嘈杂和过去不曾见过的遗风。有一位瘦弱的学者,伴君而行,一路讲学,行行止止,虔诚地记录下曾经的文人和文化所留下的深刻脚印。
古人云“不以一眚掩大德”,在《柳侯祠》一文中,主角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人生最后的时光是在柳州度过的。虽然他在柳州为官只有短暂的四年时间,但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了 一个可人的小天地。他兴文教、释奴婢、修城郭、植树木,移风易俗,政绩斐然。在他死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而兴建了柳侯祠,把他当成神一般祭祀。柳侯祠既是柳宗元精神世界的托身之处,也是柳州人民朴素情怀的寄予之地。正所谓:忧民所忧者,民忧其忧;乐民所乐者,民乐其乐。柳宗元学而优则仕,心中装着人民,作为文人入仕却不失本心,更多了一份为苍生谋福的大德。
沿着历史之路去叩问浮躁的心灵。敦煌莫高窟的损耗仅源自小人物的贪婪,夏简约荒蛮、商纸醉金迷多因沉迷欲望。止步于自己的身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灵魂薄壳的深处依旧会潜伏着无数的诱惑。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冷静审视,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徜徉,也许我们并不能达到真我的彼岸,但是至少可以脱离糟粕的环境,可以抹去浮华的嘈杂,当那些醇正的思想一丝一丝以最灵动最鲜活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猝不及防胸膛里那颗已经烦躁麻木的心,变得红润有力。而历史在这一刻,也活了。
与极力追求功名利禄之徒截然相反的是远离庙堂之高,穷居乡野山林或僧或道的隐士一族。他们卓尔不群,孤傲超然, 虽然生活清苦,精神却极富足。如《白发苏州》中提到的唐伯虎:“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余秋雨有一感叹:“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 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这种高洁与闲适的状态, 超脱了沉重的文化负累, 所以能创造出流传后世的杰作, 将一座无价的精神圣殿树立在后代人的心中。隐士孤芳自守, 从人群中疏离,探求独属于自己生命的仁静。
一缕青丝一弯旧时月消瘦,一领蓑衣清酒大漠话西楼。走一段文化苦旅,站在苍茫的历史岔路口,摸一摸脚下这承载了千万年生灵的热土,才恍然悟出: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终是有人诠释了生命的大德与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