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一本珍贵的相册,那可是奶奶的宝贝。每当有客人来我家做客,奶奶都会喜滋滋的拿出或新、或旧甚至泛黄的照片如数家珍,请大家观赏,自豪的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这是我们家几代人的生活欢喜录呦”。
翻开照片的第一页,一张黄黄的甚至有些模糊的照片出现在眼前。一间又矮又暗的泥土屋,窗户是用几根粗树枝钉成的,屋顶是用稻草和石块铺成的。一个瘦瘦的黑黑的少年,穿着军装站在屋前,嘴角上扬,微微的笑着。阳光从屋后的大树上斜射下来,金灿灿的,映红了少年的脸。这个少年就是我的爷爷,当年16岁。奶奶说,那时候,生活可苦了,每天只能喝两餐飘着野菜叶子的稀粥,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餐饱饭。没有钱盖房子,这间草屋是爷爷兄弟四人从山上、田里捡的树枝、稻草,起早贪黑,自己动手翻盖的房子,一遇上下雨,兄弟几个只能挤在床下面躲雨;没有钱上学,爷爷只上了小学三年级就退学了,还是在部队里上了扫盲班,学了点文化;没有钱买衣服,一套大人穿旧的衣服,先给老大,再到老二,兄妹五个轮下来,爷爷是老小,只能穿着补丁叠着补丁,洗的发白的衣服。这张照片是爷爷当兵那年,部队领导到村里来接爷爷时照的,爷爷当时很开心,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终于可以吃饱饭了。说起那时的日子,奶奶苦笑着摇摇头:“那时的日子呀,真是苦呀!”
相册的第二页,记录着两个大眼睛女孩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张照片,一张方凳上,两个小女孩坐着小板凳,头挨着头挤在一起,做作业。这两个小女孩是我妈妈和阿姨。妈妈说,那时候,一家四口住在10个平方米的小屋。在那个什么都要凭票、凭户口的年代,爸爸一个人工资养活我们一家人。一角钱青菜吃三餐,是我们正常的生活。偶尔,煮了个白煮蛋,就像过节一样分成四瓣,分着吃。为了生活,爷爷卖过面条,贩过鱼虾,做过小工。奶奶说,有一次,听别人说菱角上市能买好价钱,爷爷下了夜班,就到乡下贩菱角。因为菱角装的太多,戳穿了麻袋,一下下刺在爷爷的小腿上。晚上回来的时候,裤子贴在小腿上,血迹斑斑,撕下来,小腿血糊糊一片。因为家里穷,妈妈和阿姨都很懂事,勤奋好学。在中考时,阿姨是全市唯一的数学满分,妈妈的分数线也都超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但她们都只报考了师范学校,因为她们知道家里供不起大学生,因为她们知道上师范不仅没有学费,每月 还 发二十九元五角的生活补助。说起那时的日子,妈妈遗憾的摆摆手说:“那时的日子,真是难呀!”
相册的第三页,那就是我的天地了。瞧,这一张,我和奶奶依偎在别墅前的秋千上照的相片。奶奶穿着时尚的皮草大衣,我穿着巴布豆的羽绒棉袄。冬日的暖阳淡淡的洒在我们身上,映开了我和奶奶脸上的笑容。现在,我们家可是典型的小康之家了,有车、有房。你看看奶奶的衣柜,真丝的、棉质的、皮草的、羊毛的,各种质地应有尽有;长裙、短裙、风衣、套装,各种款式一应俱全。每次,奶奶看着爷爷买的五颜六色的衣服,无奈的笑着说:“我能穿出去吗?这不成了老妖婆?”爷爷总是回答:“年轻的时候,让你受了太多的苦,现在条件好了,要把过去的岁月补回来。”还有,你瞧这张。这是我十岁生日,妈妈邀请爷爷奶奶、阿姨姨夫一起到名家厨房吃饭的照片。看着落地的玻璃窗,光亮的地面,耀眼的水晶灯,喷着喷泉的餐桌,吃着精细精美的菜点、五层的生日蛋糕,喝着姨夫从国外带回的进口红酒,大家都祝福着我这个小寿星,我觉得自己就像童话里的小公主。爷爷感慨的说:“还是这个小娃有福气呀,生在这样的年代,吃穿不愁,要啥有啥。吃讲究科学,用讲究科技,穿讲究品味,住讲究舒适”。我笑了,拍拍挺着的肚皮说:“现在的日子呀,真是甜呀!”
瞧我们家的这本相册,插满了我们家或悲或喜的往事和回忆,真实的记录着我们家发展和变迁。爷爷说,这不仅是我们家的历史,更是新中国风雨历程的记录和写照。饮水思源,还是感谢党和*的政策好呀!
是呀,我自豪,我骄傲,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我想大声的说:伟大的祖国,让我亲亲您,感谢您带给我这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