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日记:品茶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小学二年级日记:品茶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1-11 23:24:42
导读:作文标题:品茶关键词:品茶小学二年级本文适合:小学二年级作文来源:本日记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日记,题目为:《品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品茶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文标题: 品茶
关键词: 品茶 小学二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二年级
作文来源:

本日记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日记,题目为:《品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品茶

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茶的种类繁多,中国的茶艺历史悠久。暑假期间,我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是因为茶有着自然的甘醇和幽香,还被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所深深吸引。

呼和浩特市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和环境并不适合种植茶叶,而作为长期居住在北方的蒙古族来说,喝茶是必不可少的。听爷爷讲,我们蒙古族的祖先,就喝一种叫做“砖茶”的茶叶,直到今天“砖茶”还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喜爱。

“砖茶”的外形呈长方状、厚约一寸,由已发酵的大茶叶片和茶叶梗压制瓷密而成,茶面上印有“川”字牌,是最优质的了。早期的“砖茶”,是由云南地区生产(砖茶与普洱茶很接近),一路由茶马古道运往西域,另一路则北上专供游牧民族饮用。蒙古族之所以喜爱“砖茶”,不仅是因为“砖茶” 不变质、适宜长时间保存,且便于携带,它更是符合了游牧民族随水草迁移的生活和饮食特性。不像农耕民族种植蔬菜,可以摄取维生素和纤维那样方便。过去,在牧区的蒙古族由于常年很少有蔬菜可吃,加之饮食多以牛羊肉、牛奶、炒米为主,缺乏维生素。而“砖茶”中,恰恰含有丰富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作为蔬菜的替代品;同时,“砖茶”还有消化动物蛋白质的一种酶。因此,“砖茶”颇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喜爱,尤其是游牧族人民。

奶茶,是蒙古族平时最喜欢喝的一种饮品。奶茶的制作也很讲究,小的时候,我经常可以见到老祖熬作奶茶。首先,要用新鲜的牛奶或羊奶,在铝制大锅里煮上几分钟,等到鲜奶煮熟煮透后,锅面会形成薄薄的一层奶皮。奶皮的营养可丰富了,老祖总是把奶皮撇出,单独给我留下。接着倒入已经劈开的“砖茶”入锅,用铜勺反复的扬起、倒下,这样需要重复操作近半个小时。老祖说,这才能熬出最香的奶茶。长大后,我才明白,手工操作熬制的奶茶能使“砖茶”和牛奶,最大程度的融合,使得茶叶中的有机物质完全溶入到牛奶中。伴随着锅中翻滚的牛奶和冒出的茶叶梗,满屋飘香。熬制好的满满的一大锅,老祖再用白色的细密纱布过滤,澄去茶叶的和黑色茶末儿。捧起用白瓷大碗盛出来奶茶,滚滚的喝上一大口,那个舒服劲,用本地话讲——“绝了”。

这种手工熬制奶茶,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再喝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奶制品的进步,有了呼市本地生厂商,如伊利和蒙牛的袋装奶茶粉。妈妈虽然时常在超市里买这种奶茶,回家后用开水冲着给我喝,但是怎么也没有老祖当年亲手做的奶茶好喝,不仅是奶茶的品质有差异,还有那份熬制奶茶辛苦和流入奶茶的汩汩情意,奶茶的香甜至今唇齿留香、久久难忘。

蒙古族喝奶茶的器具,有木碗,当然高档一些的是用银碗。碗的底座用木头镶制,上面用纯银包皮,银皮外錾有少数名族的莲花纹和骏马等图饰。这样“贵重”的碗,流传的今天,也算是老东西了。爷爷的藏品中,不乏一些老器具。银碗外层包浆老到,手感厚重,最妙处是盛放奶茶长时间不凉。

这种喝“砖茶”的习惯,对于呼市地区的汉族而言,也影响颇深。爷爷讲,呼市旧城的大昭寺门前的玉泉井,据传就是当年康熙爷留下的。井台矗立有石柱,井水甘澈清凉,由八口石制井围组成,*这里是绥远城最好的水源地了,每天有拉水车的水夫满大街走街串巷的叫卖井水。现如今,玉泉井早已经水干井枯,当做玖玖街头的一道旅游景点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看,至今保留)

紧挨玉泉井的西侧,就是一家当地最古老的茶馆—— 庆春源。七八级石质台阶,绿色一水儿的门窗大开间冲东。说是茶馆,不如说是集茶馆和餐馆为一体的馆子。早年间,庆春源的“稍麦”和“小点心”,那是当地一绝。一大早,好几台小锅炉烧开了,店伙计把店内的木质座椅板凳擦得油亮,等在门外的茶客纷纷入内。与老舍笔下的北京《茶馆》不同,呼市的茶馆不仅提供茶水,还有刚才说的“小点心”等干货。这种“小点心”,是庆春源独家秘制而成,在小碟子内码放,在柜台上一溜摆开。有黄澄澄的小槽糕、有香甜酥脆的刀切、还有裹着砂糖的江米条和点着芝麻的核桃酥,这些“小点心”,一般都当作早点,是就着茶水而食用的。

店内茶叶有两种,一种是较为高档茉莉花茶(俗称小叶儿茶),另一种就是普受大众百姓喜爱的老砖茶了。茶客中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每日光顾,一整天茶馆内人流不息。小叶儿茶需要一毛钱,可以喝一壶。而“砖茶”,仅需三分钱(当然,这都是刚刚解放后的价钱了)。三分钱一壶的砖茶,可以喝一整天,还能免费添水,用的就是玉泉井里面的水。如果是自带茶叶的话,那价钱就贰分钱了。喝上一整天的茶,没有人赶你走,只要你乐意、有时间,茶馆就是最好你一天的栖身之所了。

有钱的人,在这里喝茶,可以叫一些“小点心”,边食边饮。刚沏好的砖茶呈现古铜色的茶汤、浓厚的味道,用嘴轻轻拂去半圆瓷杯上的茶叶梗,一口小槽糕、一口热茶水。当口中伴有酥软油香的槽糕尚未咽下,一股热茶汤入口,卷化着槽糕的余香,可以美美的尽情享受。

平民百姓在这里喝茶,多数是喝“砖茶”。即可从自家带来一小块儿茶叶,让伙计沏水泡茶。也可以结伙儿三五好友共饮一壶。从早上喝到中午,饿了可以食用自家的焙子(一种烤制的面饼)。也可以大家凑钱,叫上半斤“稍麦”(内由羊肉大葱作馅,外边包面皮起褶的一种蒸食)。光吃“稍麦”有些奢侈,焙子里面夹上两个“稍麦”,那也是一种独特的市井吃法,俗称焙子夹“稍麦”。

*,庆春源不仅是供人们品茶、歇脚、畅谈的最佳场所,它也能敞开心扉容纳一大批面临饥寒交迫的底层贫民。听爷爷讲:爷爷的爷爷说,每到冬天,呼市当时的天气是滴水成冰,很多底层贫民无法过冬,就积聚在庆春源的门外的小锅炉傍边取暖,等到了开店门的时间,往往一分钱,可以让这些贫民在屋里喝上一天的开水。可以想象,对于生活在极度贫寒的底层民众来说,一檩屋檐、一口开水,就可以度过冬日,带给你第二年春的希望。作为回报,这些贫民会主动给店家帮忙,加碳除灰、清理炉灶。其实,和谐的社会就是相互包容、相互扶持,让天下芸芸众生都有一口饭吃。(这是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早些年,庆春源里的茶具是白色的瓷质大肚子茶壶,壶身结实厚重、壶把儿结实,茶壶嘴儿弯溜口大,在茶壶底部有茶号的落款。而茶杯是半圆柱形的厚白瓷杯,随着历史的推移,多数杯口难免磕碰、有蹦儿。

前几年,我还跟随爷爷重温了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庆春源。饮用了这里的砖茶水,也品尝了这里经久不衰的小点心。变化了的是不再有当年的玉泉水,而不变的是深深烙在老辈民众怀旧情结,以及对老字号的那一份敬重和眷恋。

时间移至2011年6月,暑假这些天,我常常拉着爷爷对弈,棋间,爷爷摆出一张老年间的黄花梨茶几,用苏做的紫砂壶,沏上满满一壶砖茶,备两只极为精致的刻有梅花的紫砂壶小杯。说是杯子,其实这种杯子实在是太小了,宛如成人的大拇指。杯具放在由晚晴“八大山人”创作的浅绛彩山水瓷盘中。滚滚的茶水,倒入小杯,溢出不少,流进瓷盘,泛出圈圈茶迹。对弈、品茶,虽是砖茶,无茉莉花茶之清香、少铁观音之清润、甘醇、亦无绿茶的淡雅,更缺六安茶的苦涩。砖茶的茶汤,带有它自身独特的浓厚和甘澈之性,越喝越厚,入口甘醇、沾舌生津、入喉隽永、进腹温烫。这就是砖茶,不同与其他茶品的特质和精神。

古人常说: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了。但我认为,入乡随俗,砖茶以其独特的滋味,及其适合北方民族饮用、适合粗旷豪放性格的蒙古族畅饮。在品茶中,只要细细品味,你就能品出茶汤间的异同、能品出悠远的茶文化、更能品出世间百味、人间冷暖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