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是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虽说是潜流,可我的确感受到它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浩荡了整整五千年了!
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
商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经相当成熟,那一个个瑰丽的符号虽然至今已经多半被破译,但在其简单的朴实线条中,埋藏着中华文化的神秘因子。他们如锁链上的一个个钢环,甲板上一块块木板,一个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此,寂然启程。
第一次听到的声音,充满泥土稻香与朴实。那是《诗经》在三千年前的悠悠吟咏。
《诗经》中,有祭祀,有抱怨,有牢骚,但最主要的、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的抒情,其中抒得最出色的,是爱情。这种爱情是多么的无邪,既大胆又羞涩,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充满力度而又不失典雅的四字词语,一句句排列下来,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展示了黄河畔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还有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然而正是这朴实的一切才正是最值得歌颂而又不矫情的。诗经的平实,为中国文脉开了个好头。
先秦诸子中,我最喜欢孟子。一开始是喜欢他的与世无争,后来确实喜欢上了他的真实和飘渺。他从社会底层审视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即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者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他就像一个平和的智者离我们似乎并不遥远,不会像仲尼那样万古长明让人只能仰止,不会像孟子那样盛气凌人让人不敢直视,所以他是真实的。可是他的思绪却又飘飞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角落: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限在哪里?小鱼和大鱼,鱼和鸟又有什么不同?他飘渺得想仙人一样,连背影也难以寻觅。
随着屈原,司马迁,曹操等文豪的一个个出世,中国文脉日渐壮大,再被西域而来的浩荡胡风一吹,唐代变成了审美的大爆发。李白的神采飞扬,杜甫的忧国忧民,乃至后来陶渊明的淡然隐居至今都历历在目。
唐代之后又是宋,宋代虽然在军事上窝囊了点,可是文脉仍在平稳的发展。元朝文脉亦是如此。
明清是中国文化永远的痛。天光总是那么暗,世情总是那么悬,禁令总是那么严,冷眼总是那么密,连最美好的事物也总以沉闷为背景,结果也有点变态了。
可是中国文脉并没有就此断绝,禁令筑起的密密麻麻的小孔容不下浩荡的审美,于是文脉就散成小股流淌在世间。文化面对政治的无情碾压显得束手无策,可是却从不断绝。即使在压抑的明清,王阴明,曹雪芹也能出世。
从前向后追溯历史,发现文脉从远古走来,虽然有过涨落,但他已和我们文明一样,长存了整整五千年,从一个懵懂稚童成长起来,历史的沉淀让它饱经沧桑,浩浩荡荡。
好一条中国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