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有一种叫“花灯”的戏曲就已经出现了,而“花灯”的故乡便在我的家乡——芦山。芦山花灯被人们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它最大的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有一种叫“花灯”的戏曲就已经出现了,而“花灯”的故乡便在我的家乡——芦山。
芦山花灯被人们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跩”。人们常把越“跩”路越宽挂在嘴边。不管是台上表演的角儿,还是台下观看的人,都会跟着节奏,迈着步子“跩”起来。
台上表演的角色有两种。一种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头戴无边草帽,反穿羊皮褂子,手握蒲扇,迈着九宫步,风趣机灵。另一种是旦角,俗称“么妹子”,村姑扮相,系青布围腰,一手握花折扇,一手握彩绸巾,迈着十字步,娇羞柔媚。二人相互配合,演出方式轻松,常常惹的人们哈哈大笑。
看花灯表演必然会注意到“花鼻子”的奇特扮相。他结合了羌族人反穿皮袄的习俗,藏族人将衣服斜挎半边膀子的穿着,最为重要的是“花鼻子”的唱词又是地地道道的汉语。一个角色有三种民族风情,怎会不注意到呢?花灯表演的唱词是汉语中的芦山方言,土生土语,诙谐幽默。有时听见几句“奴在家,奴在家,奴在家中绣花花”也是倍感放松。
花灯表演的舞台没有讲究。一个广场,一片田,一个院子,一条路随时都能成为即兴表演的舞台。可是现在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跩”花灯了,它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好在有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坚持与努力,2014年它被拉入了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芦山花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希望我们年轻一辈能将它保护与传承下去,让芦山花灯“跩”上国际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