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缘于心
一位离家的游子,内心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一首《乡愁》无法表达出余老先生的思念之情。小时候,与母亲分离,将乡愁比作邮票,连接他与母亲;长大后,又无法与新娘团聚,后来母亲与世长辞,只能由坟墓连接他与母亲;但是现在*与大陆分离,只能隔海峡遥遥相望,无法与母亲团聚。乡愁进一步加深,最后衍生出对祖国母亲同意的期望之情。
一首《中秋月》,一心离乡愁,一腔热血,一心思乡。在中秋这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在吃着月饼,只有诗人孤身一人飘荡在外乡。“何日重圆,八万万人共婵娟?仰青天,问一面破镜”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愁绪,有多少思念寓于其中,在诗人眼中,远方的故乡遥远成一个记忆,鲜活的,也是模糊的,无语的。乡愁在诗人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地开了;化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悄地绿了。
《乡愁四韵》,聆听着这首诗,思索着诗人内心的苦愁,在这浓浓的华韵中浸透着思乡之情:“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其实,维系两岸的,更有那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浸染着两岸的炎黄子孙。
小学我就会吟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一颗红豆,带来的浓情似酒一样的甘醇,愁肠怎能禁受?或许乡愁就是这样的触景生情,就是让我们心底泛起涟漪,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伤。
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啊,可以辗转于江湖之中,可以承受颠沛流离的劳苦,可以借酒浇愁,却难以割舍月光带给他们的情怀,那澄澈如水的月光,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他们的心弦。那洒脱不羁的李白会轻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豪迈潇洒的苏轼也抵不过“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风的哀伤”;林清玄也愿温一壶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他们珍藏月光,抵挡离伤,珍惜撩人心绪的千古绝唱。
那一首首哀愁的思乡情曲,深深灼痛了祖国中所有互相凝视的眼睛,那一段段浓浓的乡愁,牵引着对故土魂牵梦绕的无尽思念。
黄山泰山连着阿里山,黄河长江映着日月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他的名字叫做大中华,我们感慨忧伤的过去,更有理由憧憬美好的未来。离乡的游子们啊,将不再是只有空叹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而是与大陆亲人共同演奏一曲江南丝竹《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