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鲁迅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我心中的鲁迅

来源: 作文大全2023-12-21 23:03:00
导读:【第1篇】在我的记忆中,最最先接触鲁迅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我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美术课本上的一幅鲁迅的头画像。那是用毛笔粗粗地勾勒几笔出来的一副画,虽然是...

【第1篇】

在我的记忆中,最最先接触鲁迅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我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美术课本上的一幅鲁迅的头画像。那是用毛笔粗粗地勾勒几笔出来的一副画,虽然是看似很随意的几笔,但是把鲁迅威严的形象表现出来了。然后再和学校里挂在墙上的一些名人名句中的画像对比,真的挺像的,当时认识的字不多,所以不知道名句上写的是什么。模糊记得当时的感觉是,可以做名人名句又可以上美术课本的,肯定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后来上课接触到的一篇可能是叫《早》的文章吧(名字不是很记得了),文中写到:鲁迅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无论怎样,鲁迅都没有迟到过。小学的时候,大家纷纷学习,都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个“早”字,虽然是破坏公物,但是迟到的人少了。所以我们又得知鲁迅是一个勤快的人,原因还有墙上挂着的那个名人名句,上面写着:“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对年幼的我们影响颇深,后来许多同学都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以激励自己学习。所以,我们知道了鲁迅是一个珍惜时间和勤劳勤快的人。

然后读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就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得那时老师会先讲一下鲁迅的简介,从而得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至于为什么是这些“家”,老师并没有多说,我们只有先记着。不过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对鲁迅文学家这一个称谓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鲁迅那令人神往,趣味无穷的童年。鲁迅用优美动人的笔触描写了百草园的景色和无忧无虑的嬉戏生活,让我们的童年也增添多了一些嬉戏生活的回忆(我们模仿鲁迅那样去玩)。当时鲁迅的文笔给刚开始写作不久的我们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当时太小,知识结构不全,只把鲁迅所写的当成有趣的故事,至于其中的写法技巧还有写作的背景,当时只是模模糊糊的了解了一下,而当时老师的解说也只是说一下段落大意,然后中心思想什么的,现在都忘了。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童年生活了。所以就只凭这一点,年幼的我们就认为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到了中学,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对鲁迅的认识也较为成熟。知道鲁迅生长的年代,模糊知道鲁迅的一些事迹,但由于功课的紧张和年少的贪玩,书看得少,所以对鲁迅的了解也只能用泛泛来说了,知道鲁迅当时写的文章以讽刺为主,文笔犀利,通过文章来骂醒当时麻木的中国国民,由于老师的推荐,课外也找过一些鲁迅的书看,但是当时基础较差,看到的都不太懂,觉得鲁迅所写的很多句子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而且很多句子读起来佶屈聱牙,看到后来都没什么兴趣了,所以看的鲁迅作品不多。不过挑选在课本上的应该是那种比较易懂的而且有老师的讲解,所以中学时代对鲁迅的认识主要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的印象较深的有《社戏》、《藤野先生》、《拿来主义》、《孔乙己》等。

先看《社戏》,鲁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鲁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鲁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鲁迅描写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鲁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颇有情趣,亲切感人。由于生长在农村,虽然不如鲁镇是水乡,但是其中的一些偷番薯,撑船之类的小玩意还是有经历过的,所以引起了当时逐渐远离童年生活的我们些许的共鸣,让我们感同身受。现在再看《社戏》,依然会引起我那天真烂漫的童趣,未泯的童心,勾起心中童年那无邪的生活。我相信,再过几十年,《社戏》依然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鲁迅的《社戏》,显示了鲁迅写乡土散文的深厚功底,让人读得回味无穷,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铁汉子心底下那天真烂漫的一面。

然后就是《藤野先生》。文中写的是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麻木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文中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藤野先生》开始让我领略鲁迅的讽刺功夫,看第一段的描写: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用清国留学生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又用“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 、“标致”、 “的确漂亮”这些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群半清不洋的留学生,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表达了鲁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龌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所谓的留学生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丢尽了国人的脸。也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上进,爱国的思想。

《藤野先生》让我初步领略到鲁迅的讽刺风格,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是多么愚昧,多么的麻木。鲁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知道即使中国人身体健壮也只会是无谓不仁的“看客”或者是“示众的材料“,所以鲁迅毅然弃医从文,认为只有改变当时国民的精神状态才是有效地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状态的良方。这时,我也从中感受到鲁迅那颗炽热的爱国心。记得当时课本后有鲁迅的那篇《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当时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刻,只记住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句,这应该是这诗的主旨,是该诗句中的经典之句,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在人民面前,鲁迅痛恨的是反动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从中,进一步理解老师所说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中的含义,虽然说不出很多具体的事迹,但从心中对鲁迅产生一种崇敬。

《孔乙己》读起来有一些悲凉的感觉,可以深深体会到鲁迅对当时像孔乙己那类型国民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孔乙己,一位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懒惰而又死爱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读起来让人觉得可笑,可更多的是悲哀。文章中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文章的最后写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这里,鲁迅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这也说明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也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揭示主题,向读者反映了当时改变中国国民麻木性的迫切感和必要性。

中学课外也读过一些鲁迅的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等,但是不好读书,所以对鲁迅的作品也是浅尝辄止,现在想起来,都会感到有些可惜。

【第2篇】

我是在读书时期的语文课本上认识鲁迅先生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了许多有关鲁迅的文章和书籍,鲁迅先生的形象像一座丰碑在我的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来了,显得巍峨而高大。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伟大领袖*对他的评价很高,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骨头最硬、最具战斗精神的革命人士。现在,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他的人格精神和爱国情怀却如一把熊熊燃烧得火炬,永远闪烁在中国人的心中。他的这些精神和感情都浓缩在他所写的大量的作品中,它们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滋养品。

如今,研究鲁迅的专门学术机构已经成立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研究鲁迅的学者教授,他们都是鲁迅精神的崇拜者和传承者。这都表明鲁迅精神的力量是穿透历史时空的,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他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写此文不想也不可能展现鲁迅先生的全部精神世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鲁迅”,我只是想趁此次征文比赛的机会,通过简述他的人生道路和他的思想发展轨迹,来说说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从而表达我对鲁迅先生无比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调皮的孩子。这一点可以从他写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看出,尤其是其中的一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写了自己在家里的“百草园”中度过的童年时期的生活。那是一种天真烂漫的生命绽放和枯燥单调的学习拘束相融合的生活。他在自称是自己乐园的“百草园”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看叫天子飞上蓝天,翻断砖按斑蝥,拔墙角的何首乌等。后来又很不情愿地被送进“三味书屋”开始了枯燥的读书生活。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调皮聪明的少年鲁迅总是能够用一些行为来给这样的生活增添许多的情趣。比如下课后去花坛折腊梅,上课偷偷地摹绘经典人物画像等。最叫人捧腹大笑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的先生要学生对对子,老师出的是“比目鱼”。临到鲁迅先生的同桌对时,他就偷偷问鲁迅应该对什么,少年鲁迅告诉他对“四眼狗”。那位同学一上台,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四眼狗,弄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他们的老师就狠狠地惩罚了那位同学。当鲁迅上前去对时,他却从容地说出:独角兽。他的回答赢得了先生的大力赞赏。你们看看,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多么调皮和聪明的少年呀!

后来少年鲁迅因为家庭的变故,他很早就尝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从此他幼小的心灵上不再是欢乐的色彩了,而是很浓厚的阴影。这更促使少年的鲁迅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的大问题了。当他怀着救治中国国民身体的理想去日本仙台学医时,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尤其是当他在看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电影时,他看到了愚昧的中国国民在观看被杀的竟是中国同胞时,却是那样的麻木不仁。他的心都碎了,他感觉到中国国民不再是身体上的问题,而是精神和灵魂上的问题,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开始用手中的笔来拯救国人的命运。

鲁迅先生留学回国后在许多地方城市的大学任教。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是以“我血溅轩辕”的决心,用一枝犀利的笔与黑暗社会展开了一场场无硝烟的、坚韧持久的战斗。在战斗中,他手中的笔抵得上千军万马,他用思想的武器与敌人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虽然不是*员,但是他却站在*最鲜明最坚决的立场上毫不妥协地与反动*展开了无数次的战斗,所以他也成为中国*最可信任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手中的笔胜过神话传说中专门抓鬼的钟馗手中的判官笔,他以坚强威严的气势用那枝笔横扫布满阴霾的黑暗天空,顿时雷光闪烁,害得那些魑魅魍魉胆战心惊、鬼哭狼嚎。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他反封建反压迫的最典型的一篇檄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丑恶的面纱,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在以后他写的文章中有许多都是这样的主题,比如《孔已己》和《祝福》等优秀小说。他的文集《呐喊》中一篇篇闪着雷光电火的文章唤醒着沉睡在“黑屋子”里的中国国民,他的一声声呐喊,就宣告着中国多了一位向黑暗旧社会挑战的革命战士。

中年的鲁迅他不是一位鲁莽的革命战士,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他反对赤手空拳地与敌人作无谓牺牲的战斗,他主张与敌人作持久坚韧的斗争。在他写的《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里就蕴藏着他的这种斗争策略思想。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文集中,对敌人最具杀伤力的是他的杂文,他写的杂文就是他投向敌人心脏的一把把锋利的匕首。他的这些杂文现在也成为我们研究鲁迅思想的最宝贵的资料。鲁迅先生很崇拜“狼”,他也自诩是一只“狼”,因为他具有狼的优秀品质。当他战斗失利时,他说自己像一只受伤的狼一样,就寂静地躲在暗处用嘴添舐流血的伤口。

中年的鲁迅既是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同时又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富有人情味的普通人。在他的人生长河中,他一直扶持和帮助着一些具有革命精神的年青一代人,鼓励他们勇敢地与反动*作斗争。不仅如此,他还和许多的年青革命志士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与著名革命志士瞿秋白的友情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段情谊,是中国交友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因为他们相似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品质情操、文化修养和政治立场等许多因素,促成瞿秋白成为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忠诚最可靠的朋友。难怪鲁迅先生会发出“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的伟大感慨!

晚年的鲁迅仍就是一个战斗不息的英雄。他继续用自己孱弱的身躯写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最后,他因肺病过重而去世。鲁迅的去世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就像一颗巨星陨落在天空。虽然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如一颗启明星闪耀在天空,他的光辉永远照耀在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头。他的精神营养将永远滋润着我们这一代代肩负着祖国重任的人。我们将从他的身上吸取最有钙质的精神营养,为了祖国的未来更加发奋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辉煌!2008年8月在中国首都北京举办的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高居奖牌榜首,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再是一个懦弱的民族,而是一个强大的有竞争力的民族。如果鲁迅先生在世有灵,看到了这种让世人骄傲自豪的情景,他老先生也会瞑笑于九泉之下吧!

鲁迅是我们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是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本。鲁迅先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国魂”,他将永远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