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校园一角——“熊瓜地”》
王洲,是三国时期孙权的出生地,也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因为孙权而变得有灵气,有内涵。王洲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孙权的痕迹,比如熊瓜地。相传孙权种瓜,偌大的一块瓜地竟然只长了一个西瓜,他把仅有的这个西瓜送给了过路人,为他解渴,熊瓜地也因此而得名。
在我们学校,也有一块“雄瓜地”实践教育基地。在那里,留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也留下了我们欢乐的笑声。
记得我种下的第一粒蔬菜种子,它是那么的渺小,如同沙漠里的一粒灰尘,那是小得不能再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青菜籽儿。但是,别看它小而普通,种起来却是要有一点技巧的:先用锄头把土给翻松,这对于从来没有握过锄头的我们来说,真的是不容易,有的弱小的同学连锄头把也举不起来,更不要说是翻地了。在老师、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把地翻好了。接着就要在土里挖一个坑,这简单,我东一下西一下的,不一会儿就刨了好几个坑。然后,拿出三四粒种子,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坑里,用土给埋起来。土里的种子静静地躺在那儿,像是安了家,我想这是它们为生根发芽而酝酿力量的神圣一刻吧。这时,火辣辣的太阳已经照得同学们头顶冒汗了,汗水直淌下来,滴在泥土里不见了,这应该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写照吧!虽然我们种的不是“粒粒皆辛苦”的“粒粒”,但是,这样的体验活动,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
没过几天,我去瞧瞧我们班同学亲手种下的小青菜。哇!都已经发芽了。它们是那么小,那么鲜嫩,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那么舒服。我见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小小的菜籽儿居然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大概半个月光景,小青菜已经长成了一株株绿绿的大青菜了。啊,太好了,终于可以吃上自己亲手种的青菜啦!
我喜欢校园的熊瓜地,它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带给我们的是大自然的惊喜,成为了校园里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第2篇】
我们的学校叫朱棣文小学,是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爷爷来命名的。我们的学校风景优美,素有“园林校园”的美称。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就是名人廊了。
名人廊位于学校的东南面,在林荫道的两侧。东侧是一排名人的雕像,西侧是介绍名人生平的展示墙。
你瞧这些名人的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华罗庚带着眼镜,眼睛眯着,嘴巴紧抿着,手里握着一支笔,好像在思考数学难题。达尔文光着脑袋,一看就知道平时就爱思考,双眼放光,好像在想进化论怎么才能让人接受呢?祖冲之微侧着头,好像在脑海里计算圆周率后面到底有几位数呢?最吸引我的是爱迪生,他穿着西装,带着领结,好像在为颁奖典礼做准备。因为他即将获得“发明大王”的称号。在他雕像下面,有一块金黄的牌子,上面写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西侧的名人展示墙,镌刻着各个名人的故事。在墙的四周是一丛丛葱翠的竹子。这些竹子高大挺拔,郁郁苍苍。看着眼前坚韧不拔的竹子,让我想到了名人墙上这些伟大人物在搞研究时遇到困难也能迎刃而上,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精神。在微风中,竹子们发出沙沙的响声,就像这些名人在热烈的讨论,在激烈的争辩,在亲切的谈话。
漫步在樟叶蔽日的林荫道上,倾听着竹林的呢喃,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紫藤芳香,感受着名人们的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一股自豪之情就油然而生。
名人廊可真美啊!真不愧是我们校园一角的“代表”。
【第3篇】
我们的学校叫朱棣文小学,风景如画,素有“园林校园”的美称。我最喜欢的一角是读书角。
读书角位于我们学校的南面,沿着林荫道漫步,在路的右侧有条曲折的长廊,这就是读书廊。长廊的柱子上镌刻着《三字经》《弟子规》。诵读着“人之初,性本善……”,我的心中便涌起了做人要善良的信念。长廊的柱子上缠绕着一条条紫藤,每年四月,紫藤开花了。在那繁茂的枝叶中,点缀着一朵朵美丽的紫藤花。近看像一串串珍珠,远看像一串串葡萄,真令人垂涎三尺!有时雷雨过后,紫藤花被豆大的雨点打得东一朵,西一朵,但不久又会冒出新的花蕾。这不象征着我们少先队员遇到困难不退缩,与困难斗争吗?小蜜蜂们在一旁采蜜,它们个个脸上笑开了花儿,仿佛在想:有这么多的花蜜,过冬就不用愁了。每到中午,同学们有的靠在柱子上看书,有的坐在读书角的长凳上看书,有的甚至趴在长凳上看书,他们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好像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样。
在读书角的边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读书亭。亭子飞檐凌空,掩映在绿树丛中。亭子上方有一块金色牌匾,上面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读书亭”。坐在六角亭里,吟诵着读书廊的古训,仿佛有一种穿越到了古代的感觉,别有一番情趣。
驻足在读书角,读者自己喜爱的书籍,倾听着竹林的呢喃,闻着紫藤花香,品味着文字给予的精神食粮,心中充满着自豪之情。
读书角真美啊,它是我们汲取知识的天地,我爱读书角!
老师点评:
习作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校园一角。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同时善于运用打比方和拟人的手法,使习作更为形象具体。开头与结尾互为呼应,既简明扼要,又点明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