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围在炉旁话巴蜀】
我站在文化的根基上,用种文人差不多的眼珠打量着霞蔚云蒸的自然景观,静静听着与千百年前丝毫无差异的风声。想:我所处的这块宝地贮藏着很多文化。于是,在乡音的缭绕中,讲述着蜀地文化。
――题记
巴蜀文化,以盛馔招待,其中一味就是腊肉。
我特地到餐馆厨房参观。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窗子那儿挂着全是鸡鸭鱼肉,下头堆着大片熏腊肉的干叶。微温的烟熏火燎,日久便把其熏得焦黑。特殊味都熏得进了。二味即是辣油鸡片。挑鸡脯,切细入油锅推开成一片片,至七八分钟之后捞起,熟而不焦。并切豌豆以点缀。最后便入麻辣油。三味即是火锅。寒日中最简单、最温暖了。沸腾浓汤中各色蔬菜和肉氤氲着香味。人们深爱着美味。也热爱着这份温度。
巴蜀文化,以表演展示,其中一类就是川剧。
铿锵有力的锣鼓音,悠扬婉转的清唱,余音绕梁的帮腚,老茶馆盖碗茶香……它在清代时期吸收了苏、皖、鄂、赣、陕各地腔调形成含有胡琴、昆腔、弹戏、高腔、灯戏五种。
大人爱川剧,孩子们看热闹。女子模仿演员唱高调的音,盈盈款款地甩袖和踮脚。男子们就学那些武斗撩箭的帅气动作。真是一幕幕的精彩!人们深爱着川剧,也热爱着这种文化。
巴蜀文化,以景表达,其中一处就是宽窄巷子。
它是一片淡然的城市烟火,存在古代的木门、青黛砖瓦、被梧桐掩映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好比罂粟花。我不敢随意走,只是轻轻挪动,以沉稳庄重姿态来瞻仰“历史老人”。二处即稻城亚丁。碧蓝、火红、金黄是它珍藏已久最珍贵的颜料。山水此时无比安宁,矗立的几座佛塔中,虔诚的僧人正闭目诵经。三处即是泸沽湖。云淡风轻,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如苍龙,与湖相抱。
人们围在一起,听着巴西文化,守着天荒地老。
【第2篇】
【赏一段蜀绣,品千年韵味】
“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走在古镇的街道上,突然一曲《蜀绣》传入我的耳际,不禁让我怦然心动。我随着歌声来到了一座古香古韵的小楼——巴蜀绣庄。
绣庄的门口左右分别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蜀绣,一幅是锦鲤戏水,一幅是富贵牡丹。我仔细观赏那绣品,不禁为它们那精巧的针法所折服。恍惚间,我仿佛看到那河畔的绣女,身着细纱飘飘,玉手中一段素白的丝绸。一根银光闪闪的花针,在素锦上舞动。那针如蛟龙出海,似惊鸿翩飞;如落英缤纷,似羽毛飘落水中。那绣女的手辗转着,仿佛在锦缎上舞动,惊得那鱼儿四处逃散,掀起阵阵波光粼粼;她的手又在旋转,令华贵的牡丹盛开,引来只只花蝶……在这晨曦下,我不禁沉迷了。蜀绣的韵味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继续往里走。
啊!绣庄中的一幅幅蜀绣如新酿的蜜酒,醉了我的心窝。
你瞧,这一幅上绣着两朵硕大的莲花,几朵莲叶娇翠欲滴,水中几尾花色鲤鱼正在追逐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再看那一幅,一位美丽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踏雪走去,路旁的树梢上挤满了梅花,仿佛要与女子争妍……我左瞧瞧,右看看,心中不禁发起了疑问:蜀绣到底是什么呢?我翻开了展台旁的一本发黄的老书,上面给了我答案。
原来,蜀绣又称川绣,与苏绣,湘绣和粤绣并成为“中国四大名绣”。而蜀绣又以它独特的手法技巧,清晰明丽的色彩赋予了自身无限的韵味,令它居于四大名绣之首。蜀绣还有悠久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三星堆文明。蜀绣还与三星堆文明并称“蜀中瑰宝”。
蜀绣的图案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手法繁杂,其中竟包括了一百二十二种针法,五十多种技巧,不得不说,这都是古代巴蜀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啊!虽说繁杂,不过这针法还真得有讲究,要“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这些手法技艺赋予了蜀绣灵魂,把绣物的光、色、形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蜀绣之美,可谓“行云流水人飘逸,荡气回肠韵朗圆”; 蜀绣之韵,可谓“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蜀绣之灵,可谓“魂经炼狱玲珑质,韵得人简剔透花”……如今的蜀绣,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牵动着海外华人的故国情,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华名族独有的技艺。
蜀绣,不仅仅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更是中华千年来儒家文化的渗透,只有守得那一份寂寞、抱有一颗平和的心态,才会绣出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图画。赏一段蜀绣,品千年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