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中所言“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其中的“礼”便是今日我们要谈及的文明。
文明在历史的泱泱大河中长盛不衰,源于其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古往今来,文明的交流碰撞突破了个人,团体甚至国家的限制,在融合的火花中,呈现出更繁荣的社会人文风貌。
那么,文明到底意味这什么?依笔者所见,即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风尚以及社会文化氛围。
如果说文明是河,那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是沟渠,是构建的基石。良好的社会秩序表现为遵纪守法,各司其职。韩非子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诚如是,人人守其则,担其任,那么皆可丰衣足食,“外户而不闭”也不再遥远了。但社会秩序的良好需要每个人自觉维护,小到组织,大到国家,都应如此。古有诸葛亮为稳军中秩序,挥泪斩马稷,今有*为遵图书馆规矩,冒雨借书。他们都是文明的先行者。
良好的社会秩序就犹如笔尺一般,它将所有人的行事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远离混乱的深渊。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才有更多发展可言。
如果说文明是河,那良好的社会风尚就是水流,是前行的动力。现如今,正能量行为就是社会风尚的具体体现。包子西施为清洁工提供免费就餐,大获网友称赞;90后大学生杨董清为乡亲免费拍摄全家福,温暖无数心灵;余家军村医坚守孤岛,守卫一方安稳。
他们的行为让我想起黑格尔的一句话--“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看似有限的温暖举动,实则是无限的精神力量,它的凝聚就成为了社会风尚。以文明的名义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更为紧密,充分发挥并融合个体的作用,难道不是一个繁荣社会的必备要求吗?
社会风尚如涓涓细流一般温润细腻,如山间清风一般清爽香甜,也如波涛大浪一般气势汹涌,也如狂风席卷一般囊括万物。它既是感人而温暖的,也是坚韧而无法动摇的。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引起我国古代先贤的高度重视。所以先人们早已将社会风尚的内涵阐释清楚。如诚实笃信,敬业乐群的个人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为国捐躯,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这些都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都是文明的宗旨与内涵。
如果说,文明是河,那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其中生长的花草,是繁荣的亮色。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明珠,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熠熠生辉。一来文化指导国家的发展。是智慧与理性的象征。如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依法治国,儒家的的“德治”“仁政”,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二来文化也作为一种人文精神,以其纯粹天然的本性徜徉在山川大河,农庄田野,城市高楼。看陕北汉子的安塞腰鼓激情雄壮,听纯洁恋人的山间情歌低回婉转,感一家团聚的春节习俗热闹真挚。
三木清说:“大众是文化保存的力量,同时是文化革新的力量。”如何继承发扬文化,如何充分利用大众力量,是当代人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各界人士正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奋斗。在长沙市广播会议召开期间,长沙市人民*副市长陈中强调,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这是当前全市广播电视系统最紧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当前的首要工作和头等大事。从政治出发,落实文化氛围的营造,加强宣传与教育,这是第一步。其次,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是一项重要举措,从学生做起,就是从根源做起,如北师大京师附小,一个一年级班级举行了一节名为“百善孝为先”的主题班会,石家庄市举办中小学生戏曲汇报演出等等。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各界人士不仅仅是做“面子工程”,而是落到实处。因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就是在培育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扮演着不同性格的角色,若想让文明永远繁荣昌盛,交流融合必不可少,这就像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所说的一样。我国为让百花齐放,在2013年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条由张骞开辟出的交流繁荣之路,在21世纪又再次被延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理性对待,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文明社会的建设,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就让你我共续文明之光,共践文明之行,让绵延了数千年的文明在今日大放光彩,让文明之花繁盛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