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作文350字:历史河流上的码头 (上游篇)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初中初一作文350字:历史河流上的码头 (上游篇)

来源: 作文大全2024-01-20 11:15:12
导读:作文标题:历史河流上的码头(上游篇)关键词:河流码头初中初一本文适合:初中初一作文来源:本作文350字是关于初中初一的作文350字,题目为:《历史河流上的码头(...
作文标题: 历史河流上的码头 (上游篇)
关键词: 河流 码头 初中初一
本文适合: 初中初一
作文来源:

本作文350字是关于初中初一的作文350字,题目为:《历史河流上的码头 (上游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就有多少意气风发的武将志士在历史的长轴大卷中书写一腔的报国热忱;

有多少风起云涌的揭竿而起,群雄逐鹿,就有多少张扬励志的英雄好汉于历史的纪念碑头镌刻下自己的千古英名;

有多少纸醉金迷的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就有多少岁月的光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隐去。

而那座座历史河流上的码头,却以千年不变静默的姿态,向我们这些从源头出发、一直向下探寻去的后世之人,用种种姿态的文字,诉说着先人的喜悦与悲伤,理想与现实......

一.《诗经》------先秦的歌唱

如果可以,我想活在《诗经》的年代。

那时草木的繁盛生长应该会是把天空也染得碧绿;那时清凌的雨水一定是洁净透明;那时的苍穹,那时的大地,人们将心情铺开的时候,应该没有任何的阻碍。

即使隔了千年的时光,也并不妨碍钟鼓的鸣递,声音的传送。

蒹葭苍苍里,在水一方的佳人,意境悠远的爱情,永远不止的追随。梅子树下,看梅子纷纷垂落的女子,大胆召唤的明朗情感。窈窕淑女,青青子衿,相遇蔓草萋萋的原野,朴素、纯净、炽烈,清丽而又无限延长。

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许多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尊贵如同东方的《圣经》,它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和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的最真实的情感。

在这部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绿色的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望着远处山上的群岚流转,心怀感恩与谦卑。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逝去的人物,流失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湿润了我们的眼眶,温热了我们的心灵。

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这些目睹着造物主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从日常平凡的劳动、游猎、情爱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中,他们是真正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哦,七月在野,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在那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了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没有矫饰的哀伤-----那书页中传递来的三千年前厚重的盐碱味儿,让我一下子酸了鼻子。

如果“时光机”真的能发明出来,我真想去《诗经》诞生的那段古老的岁月----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去走走看看,和行走在河畔的采诗官,聊上几句。

在历史河流的最上游------《诗经》这座自然原始的码头,将用它永远淳朴善良的民风,擦亮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的蒙蔽已久的双眸,矫正着我们的精神视力。

二.《论语》-----黑暗王国的明烛

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的大圣人孔子的长相还颇有些奇怪---“生而圩顶”。就是说,天生的脑袋跟平常人的不太一样,头顶的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好像倒过来的屋顶。名之曰丘,固当。

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成就大才,其天赋必定也是相当高的。

而我们的圣人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种身高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而异之”,人人都对他的“长”感到惊异,这是一个真正的齐鲁大汉。

不过,我们中国春秋时期的这位“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一个民族都一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千多年了,在他仁爱光辉的思想沐浴下仍然一直在探索着社会的道义。

宋人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黑夜。”

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个时代的与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沟通了。

我们也由他知道,即使在那样一个洪荒时代,也发生着与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的存在和弱者的呻吟;混乱的发生和宁静的期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在现实面前低了头;天真遇见邪恶,心灵受到了创伤;友情温暖,世态炎凉。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而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逆子,而且个个还“生龙活虎”。

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和野黍也一茬一茬的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那龟缩在洛邑的弹丸之地,也可怜巴巴地被那些纵横天下的诸侯瓜分而豆剖。

在这样的时候,要想“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无异于痴人说梦。

然而就是在这种时候,孔子面对一些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名夺利而攫取实利的诸侯,胡言乱语而蛊惑人心的辩士,拍案而起,鸣鼓而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然而他不忍弃世人于乱世而不顾,不忍去学一些隐士那样与世无争终老于山林,依旧执着地游走四方,想要挽狂澜既倒,有力地用道义与品行与那个混乱的时代做着斗争。

是的,孔子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一路颠颠簸簸,一直在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也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当他奔波倦及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总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说自己太惨了,我都已经这么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我为这种悲情英雄默默感叹,默默悲怀,眼眶有些湿润。

这衰弱的老人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未酬啊!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是让我们这些后代人尊敬的,就是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有句话不是说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但是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自己的志向-----匹夫都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呢?----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则刚,又岂容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所玷污!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中国历来的一些隐士都非常受人尊敬-----但是他们中又有几个能像孔子这样,不忍去做隐士,而是要挽救苍生?!他们的道德关怀,伦理关怀又到哪里去了呢?------可是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道德最纯洁,涵养最高的人!

鲁迅先生禁不住对这种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

这愈加让我觉得孔子的难能可贵,圣人的伟大。在一个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而适应黑暗继而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的黑暗王国里,孔子-----我们的这位可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一个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定有着大精神,大智慧,大人格!

感谢历史,有《论语》流传下来,让我们觉得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仍然有可亲的,让我们永远留恋尊敬的大人物,而他也将永远地影响着后世之人......那古老而简朴的文字留传下来,那久远时代的欢乐与哀伤,希望与失望......仍然如此鲜活...是的,那远古的神经末梢仍在向我们传来敏锐而清晰的刺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之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他用最朴实的教会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伤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这精神的明烛,将永远照亮千秋万代。

三.《离骚》------面向风雨的艰难控诉

(图中屈子有廖天孤鹤之感,衬托出诗人的一腔悲愤)

喜欢的一位作家说:“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因为屈原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他缺少孔子墨子孟子之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练。因为他也毕竟不是一个冷静从容的哲人----他是一个诗人呵!

溯流汨罗,江水沉浮,一轮孤月,几度笙霜。

在失败面前,他不会沉默,也不会隐忍;他不会迂回,也不会无闷。

他只会去面向风雨呼喊,叫屈!指责,抗争!

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别人的蔑视,是别人对他彻底的失望。

踏浪而歌,中流击水。

信念的桅杆在自己的血液里执著地航行,

我想,你就是自己的船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掸去衣上的灰尘,保持着自己的皓皓之白。我依旧记得高二语文课本上《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描写的屈原与渔夫对话的那个场景。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屈原依然凛然大义地立于风雨之中,站在邪恶的对面。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究什么策略-----他怒形于色。

一些文字在艰难地控诉着生命。

这理想之梦的载体,却在挽吟中点亮一颗思无所归的灵魂。

屈原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一点也无法和这些东西和平共处,他生来就要与他们斗争。

他绝对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忠于自己的良心。

每次看到《招魂》结尾三句,总觉得心灵都要被震撼-------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这是怎样的悲壮心情啊!-----一个最柔情的人却碰到最冷酷的现实,一个最纯洁的人却落在最肮脏的泥塘!

屈原的作品中,一直透露着一股“大”风-----大精神,大人格,大痛苦,大苦闷,大烦恼,大疑问,大悲大喜,大爱大恨......他坚决地直往内心深处最真最痛最期望的地方挖掘,决不浅尝辄止。

他决不回头,直至投江决绝地死去。

他只会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和人性雍容的气度。

不知道后来的粽子温暖过多少瓷碗,不知道后来竞渡的龙舟拍热过多少江水。

你紧闭的眼睛蕴藏着大江深沉的气度,而你永亘的光辉也将被大江流放到太阳的故里。

回照历史与现实,回照我们全部的人生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