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日记: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小学三年级日记: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

来源: 作文大全2024-01-24 09:28:06
导读:作文标题: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关键词:小结方程小学三年级本文适合:小学三年级作文来源:本日记是关于小学三年级的日记,题目为:《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欢迎大家踊...
作文标题: 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
关键词: 小结 方程 小学三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三年级
作文来源:

本日记是关于小学三年级的日记,题目为:《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小结

这次方程单元测试虽然是优秀,但只有92分,被扣掉了整整8分,看来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我要好好做一次考后小结。

一、认真复习课本,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二、认真研究问题,找到错误原因。

我浏览了一下卷子,仔细研究了三道错题,发现失误原因是审题不清,也就是没有认真审题,就匆忙得出结论。

第一道错题:看图列方程。

左边画了两本书,每本书是X元,右边画了一本书,价格是12.8元,总价格图中标出是50元,给出的问题是列出一个方程。同学们,猜猜我怎么列的方程?X+12.8=50。当时我觉得这道题太简单了,也没仔细看图就直接写上了答案,等到卷子发下来,才发现漏了一本书,应该是2X+12.8=50。

第二道错题:看图列方程。

X

菊 花:

月季花:

这两种花共60朵,列出方程:3X=60

看我做得快吧,但是又错了。我认为月季花是菊花的3倍,就是3个X,没有弄清楚那60朵是月季和菊花的总和,还以为3X里就有菊花呢!经过认真思考,弄懂了3X只是月季花的数量,还要加上菊花的X朵,这个家庭才完整啊。正确答案是3X+X=60。

第三道错题:淘气练习跑步,原先每天跑X米,现在每天多跑200米。原来一星期跑(7X)米,现在每天跑(7X+1400)。大家一定发现第二空错了。题目要求写出现在每天跑的距离,但我却画蛇添足,写成一星期跑的距离了。唉,真是气死我了,总是眼高手低,看来还得加强基本功练习。

三、自己出题,自我测试。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错误,我当了一回小老师,一口气给自己出了好几道类似的题目,让每类题型都烂熟于心。

例如:小明爱读书,原先每天读X页,现在每天比原来多读5页。原来一星期读(7X)页,现在每天读(X+5)页。

针对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妈妈和我一起上网搜索,发现有一篇文章很不错,链接在这里和大家共享。

一、读题时一目十行——养成指读两遍的习惯
出现的问题: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然后凭借着已有解题经验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做题。出现错误。
解决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放慢速度,连读两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眼合一。
二、题意不能理解透彻——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
出现的问题: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解决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
三、条件多而复杂——养成逆向思维的思考习惯
出现的问题:应用类的题或题包中常常会给出多个条件,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存在疑惑。
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去寻求需要的条件,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点燃智慧火花。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 ① 17.58-5.49+4.51 ② 李庄去年种植桑园110亩,比前年多植10%,

==17.59-(5.49+4.51) 比前年多植多少亩?

==17.59-10 110×10%==11(亩)

==7.59 答:比前年多植11亩

上面两题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①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在题②中,由于条件与问题都不复杂,文字又很简单,学生思想放松,审题流于形式,跟着感觉走,导致列式与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意志薄弱引起畏惧心理----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

例: 比 多12, 去掉20个和 同样多, 和原来的 哪个多?多多少?

这是低年级的数学题,当我把它作为测试题给学生做时,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一些同学不愿问津,选择放弃。究其原因:小学生年龄小,克服难题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审题时看到繁多的问题与抽象的条件时,就产生了心理畏惧,认为这道题肯定难,要不怎么一两遍都看不明白呢?心情立即紧张起来,再也不愿把题目多看一遍,更谈不上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分析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心理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以极大的耐心审题,以特别的细心判断,化抽象为具体,来解答所求问题:

方法一、通过转化的思想进行思考整理:

①把条件转化为算式:

- = 12 …… 比 多12个

- = 20 …… 去掉20个和 同样多

②把算式转化为推理:

因为 比 多12,而 比 多20,所以原来的 比 多,多:20 - 12 = 8 (个)

方法二、依照题意用线段图表示:

比□多20

比□多12


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略)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坚持激励学生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学生掌握战胜难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感受战胜难题的乐趣。逐步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勇于克服障碍的心理素质。

三、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 截,每锯断一次需

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 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 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

红墨水占

蓝墨水占2/3

多了40盒

调换前

调换后


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五、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

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六、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17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17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七、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 上苦思冥想,以为一定要求出原计划生产的台数,这个题目才能解决。却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聚焦点转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实际完成的台数中,去掉超额数,就是原计划生产的一半。只要找准方向,抓住关键,转化思想与方法,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审题中善抓关键,把握重点,选准角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让我们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