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诗歌 限制 作文 高考
散文分类:
/sanwen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降下帷幕,但关于高考的话题正方兴未艾,特别是高考作文,如往年般,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说到高考作文,自然想到作文体裁,自恢复高考以来,很多省市的高考作文体裁几乎都采取“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的做法。而恰恰是这一做法,总是引起诗歌界的反弹,最近几天,国内诗歌小圈子的几个所谓“诗人”炮轰这一做法的分贝尤为高亢,甚至发出了《告诗人书》,号召全国的诗人联名搞“诗歌入高考”运动,可谓煞费苦心,秀味十足,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诗歌在诸多文学体裁中争一短长。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三千年诗史的国家,始终把诗放在重要的位置,早在两周时期,就设立了专门的采诗官,收集诗歌,编撰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礼乐教化的重要工具。此外,还将诗艺作为士子“六艺”的首学和开科取士、选拔贤能的重要依据。此后很多朝代还建立了乐府,负责诗歌的挖掘、整理、发行和培训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诗歌普及体系。直到今天,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还经常用诗歌知识作为试题,延续着诗脉;奥运火炬传递,用诗歌点燃了激情;汶川大地震更是用诗歌激活了爱心。可见,人们爱诗、重诗之心没有消失,而是与时俱进。
至于诗歌不作为高考作文的限制体裁,应与诗歌的地位无关,我想更多的是考虑了诗歌本身的独特性,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同时也保护了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是由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诗歌观点、流派的多样性决定的。诗歌语言含蓄而富有弹性,带有很强的弗晰性,往往无章可循。加上诗歌观点众多、流派林立,从古代的意象、肌理、性灵、格调和现在的古典、浪漫、现代、后现代、朦胧、后朦胧、第三条道路、下半身、垃圾派等等,一些观点甚至相互排斥,让人无法判别那个观点对、那个流派错,使考生和阅卷者无所适从,也就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诗歌评判标准,诗歌的优劣更多的是依靠阅卷者的“*心证”,这样,势必颠覆现有的高考制度,造成高考的混乱。试想,一场没有游戏规则的高考,还有什么公平性可言?
其次,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千百年来,始终闪耀着个性化的光芒,诗人不仅仅处于思想的最先锋,而且还站在生活的最前列,时代的最前沿,战斗的最前线。他们往往志存高远,很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很多思想都是尝试性的,带有一定的离奇色彩,所以,很多时候诗人被誉为“预言家”或贬为“疯子”,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可贵之处。如果诗歌进入高考文体,就算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标准和评分模式,诗歌中的个性化就会被庸俗化、世俗化所扼杀,诗歌就会裹脚不前,同时也意味着诗歌将走向死亡。
第三,诗歌的写作,通常采用婉曲、通感、跳脱、隐喻、飞白、歧义等表现手法,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出现文字表层的病态,逻辑纽带的断裂,思想情绪的游移,瞬间灵感的迸发,她需要更高的写作技巧、更深的文化积淀、更多的生活历练,作为一个高中生,这是难以驾驭的,而在有限的答卷时间里,想写好一首诗,更是难以做到的,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的汉语的滥用,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背离了高考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其实,诗歌进不进入高考作文,是经过时代检验的,就在2002年,四川考生毛敏以一首诗歌《选择》而获得了当年高考作文的满分;无独有偶,2003年的高考,陕西考生吴斌也以一首《无题》获得了当年的高考作文满分。对于上述的高考满分诗歌,给出的评价也仅仅是优美和耐读。诗歌固然有优美和耐读的一面,但不是诗歌的本质,这些诗歌,不过是高中生风花雪月的倾诉或对迷茫前途的忧伤,从某种角度上说,毫无价值,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诗,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诟病。由此可见,诗歌进入高考作文体裁是不成功的。
过去几年,诗歌的确曾一度沉寂,什么裸诵诗人、梨花诗人、行为诗人等让诗歌蒙羞,人们给诗歌戴上了有色眼镜,产生了诸多的误解,导致这种结局的直接原因就是诗人自己糟蹋了诗歌。“国家不幸诗家幸”,汶川大地震,诗歌在一夜之间苏醒,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诗歌,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我想,这个时候,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期,诗歌形象的重塑期,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广大诗人应好好把握这一机遇,用手中的笔,写出时代的华章,洗刷身上的污浊,而不必利用所谓的诗歌体裁进高考来寻求社会的认同。
从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人们并没有遗忘诗歌,而是给予了诗歌更多的期待,很多人甚至用诗歌支撑着活下去,坚强地活着。“诗歌合为时而著,在此,我奉劝某些诗人,不要计较诗歌形式上的重视,应多从诗的基础普及做起,让生活多一些诗意的元素,让疲惫的身心能够在泛娱乐的挑逗中挣脱出来,正本清源,回归诗歌的本身,特别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要选择“爱”,而不是“秀”;在是大大非面前,要选择“正”,而不是“巧”。我想,只要时刻保持着一颗纯粹的诗心,就是对诗歌最大的尊重。
2008年6月11正午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