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林黛玉 《葬花吟》
风萧萧,雨潇潇。雨打落了几篇枯叶,风卷起了几瓣残花。
春依旧和寒风僵持不下,不知要待何时才可罢休。望着眼前刚抹给春的新绿嫩红,转眼便成败叶落红,不禁叹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静默着,只冲着风中淅沥的雨丝无奈一笑,大概也只有多愁善感如黛玉者,才会给这萧萧落红更添暗淡清凄。
我便越来越觉得曹雪芹实为一奇男子。他是否也曾如湘云一样卧石醉眠?是否也像黛玉一样面对满地残花泪流满面?是否也似宝玉一样为意中人而似痴似颠?情感细腻如此,看透世俗红尘,用文字印刻下这爱恨心酸,荣华落败。他又可曾想过,自己的作品会对后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不为其心伤落泪的传世名著?
想来最初接触《红楼梦》,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说来也羞愧,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是在老师的“逼迫”下糊里糊涂看完的;《三国》的计谋战略对我也毫无吸引力,也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西游记》就压根没真正看过原著,只是儿时对六小龄童所演的电视剧百看不厌,如今情节也只记了个重要的大概。所以说,《红楼梦》是至今我唯一希望也曾仔细研读的“四大名著”。
还记得第一本看的红楼是手绘本,是姐姐留给我的,年代大概较为久远,纸张已经泛黄,支离破碎。那时候还小,也不曾明白宝玉黛玉的什么凄惨爱情,以及大观园所折射出的时代兴衰。我只是好奇与一幅幅画中对大观园奢华场面的描写,以及各种景物的美轮美奂。心中只是对大观园有所向往,真希望能够住进那个大房子。更可笑的是那时还不知晓那叫做“大观园”。
真正接触书中的内容是通过课本的介绍,由于一点点的好奇心逐渐攒聚,我借来了《红楼》的青少年版。其实书只有两三百页,而且有很多插图,删减的内容之多可想而知,但我一开始是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我喜欢的不是黛玉宝钗,而是宝玉的丫鬟晴雯。那时认为黛玉太过矫揉清高,嗲声嗲气;宝钗虽贤惠温柔,却太过端庄拘谨。但是我却喜欢晴雯撕扇子的泼辣,那时候只是觉得她真酷,做事光明磊落,率真无畏,颇为独树一帜。大概也是我们年少时的所谓的“随心所欲”吧,我们和她一样爱玩爱疯,喜欢做自己的“小大人”,喜欢不受大人约束的日子。可后来才明白,她所做的一切斗争都只是茫然的,贾府容不下这种倔脾气的丫头,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能够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无法像袭人一样随遇而安,学不会如何在这如深宫班的大院扎根驻足,才落着这么个下场。
重拾《红楼》是因为倍受媒体关注的李少红版《红楼梦》。我每个晚上都要守在电视机前,其实更多的也是好奇,可后来却越来越受原著的吸引,深受它的吸引。于是在看电视剧版的同时,我从书房里找出了爸爸收藏的两本厚厚的原著。因为全书用文言所写,读起来便有些吃力,但我仍然沉醉于其中。如此细腻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我不知晓曹雪芹究竟是何等人也之前,也真当把他当成是一位如黛玉一般柔弱的女子,才能把黛玉的柔弱敏感,病态之美写得如此细致动人。可我错了,也并不只是对他的了解,而是我知道那时的女子无法对当时封建社会做出如此的批判,也无法勇敢地反抗命运。
与此同时,我一改以往对黛玉的不耐烦之情,反而更加同情,怜惜这个薄命的美人。“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点点落红,轻舞着生命,殒入泥土。不知不觉总会身临其境,伸手触摸。曾多次为她葬花而心酸,又为她最后含恨离去而惋惜,埋怨曹雪芹的无情,感叹人世的现实。惋惜也只是更无奈,只能感慨,却也真想不懂为什么她爱上了那个疯癫痴傻的宝玉。也曾讨厌那个为了“冲喜”和宝玉成亲的宝钗。后来才明白这只是现实与命运对他们的捉弄。如此一来对这个贤惠的宝钗有着万分的同情。虽然他们的爱都不为所终,可这是一个时代造成的悲剧,谁都没有错,错的是他们都太痴情,太相信曾经的海誓山盟,却无法去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没有勇气与这个封建的社会做抗争。他们的命运,也可悲在无法由自己掌握,只能奉父母之命,做一个个可怜的“玩偶”。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许曹雪芹早就暗示了黛玉可能会孤苦伶仃地悲愤死去,而德爱理智的宝钗也只能独守空闺。不知道曹雪芹笔下的黛玉真正是如何死去的,但是我仍要感谢续者高鹗,他虽没有让黛玉含笑而终,却也好过在世俗中受罪。如果真的随贾府沦落,不知她这样冰清玉洁之人又该如何忍受。
湘云的烂漫开朗,宝玉的痴傻疯癫,宝钗的世事洞明,黛玉的多愁善感,这也许是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人世的不同解读所造成的。不得不说曹雪芹就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造就十分成功。也有人说过金陵十二钗代表着世上十二种女人的命运,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读者也确实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许很多时候内心像黛玉一样敏感悲观,却又要装作湘云的豁达。只是这种豁达是假的,只能是更加加重内心的一缕惆怅之感。也多次想着黛玉离世的怨恨,独自一人默默发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却是多了那么些烦心的琐事,可若真的漠视一切,却真的无法适应当今这个物质社会,把一切名利情感都当做是浮云。
我虽不喜欢黛玉的愤世嫉俗,却又是羡慕她的清高,羡慕她能和众姐妹一起吟诗作对其乐融融,也能暗自悲伤流泪。她也许没那么豁达,可她却是我们这群少年的写照。大概是青春期的叛逆,让我们拥有一种敢于漠视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却学不会放手,学不会承受。其实很多人都希望尘世于己无关,可又贪恋这种浮华的生活,导致活得很累。但是整天郁郁寡欢,更不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至少,从黛玉的结局,我认识到不管怎样要乐观,挫折可以使你悲伤,但不可以使你颓废,不然,你,就是输家。
所以,当我再重新将这本著作细细回味后,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叹服于曹雪芹的坚强。
这虽然是一个悲剧,一个令世人惋惜的悲剧,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思。
也许,当我再次拾起《红楼》细细品读,观点会有所不同,甚至认为现在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但是我依然会为晴雯的悲剧而深思,为黛玉葬花而泪流满面,为宝钗的不圆满而心酸。可我依然相信读十遍就有十次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终究是伟大的,是泣泪伤人的千古绝唱。它陪伴着我们的成长,落入我们的灵魂,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用心灵去感受。品这悲剧落幕的忧伤,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却也学会了坚强豁达,敢于与命运抗争。
当你我沉醉于这“满纸荒唐言”中,又有谁没有“一把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