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宋江起义,塑造了宋江、吴用、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阅读这部名著,我们常常为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掩卷深思,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忠”与“义”,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认真思考。
首先,小说着力表现宋江等人“忠”的理念。当宋江听到晁盖劫取了生辰纲时,便认为是“犯了弥天之罪”,认为上梁山“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对晁盖等人“落草为寇”,他既吃惊又惧怕。“大闹清风寨”后,宋江已走投无路了,这才与众好汉一起投奔梁山。上了梁山,宋江便打出了“替天行道,护国安民”的旗号,啸聚山林。虽然落草为寇,但“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他们“只反贪官,不反朝廷”,甚至一心要归顺朝廷,为国效力,体现了宋江等人忠于大宋朝廷、期望得到朝廷封官重用的思想。在接受招安后,他们奋不顾身为国请战,在征辽、平方腊的大小战役中,实现了“护国安民”的理想。但结果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反而惨遭毒害。
其次,说说梁山泊英雄身上所谓“义”的表现。这几乎是作品中英雄们的共性。以鲁达为例,先拳打镇关西,表面看伸张正义,可事实上只听信了一面之词,并未了解事情的原委便愤然出手,更重要的是郑屠罪不当死。鼓上蚤时迁偷了祝家庄某酒店一只报时鸡被抓,梁山泊人闻悉便怒不可遏,兴师问罪。鲁智深打头阵,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由此上演,直打得对方妻离子散死伤无数。“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诸如此类,在我看来,这样的江湖义气无异于谋财害命、草菅人命。还有,宋江指定一丈青扈三娘嫁予矮脚虎王英,看似兄弟情深,实则乱点鸳鸯谱,“义”又何在?
再者,宋江等人自始至终宣扬“忠”和“义”,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到最后却无一实现。梁山泊的日常生计,需要很大一笔开销,这些钱粮大多是朱贵等人在过路人身上搜刮出来的,宋江深知这一点却并不禁止,毕竟公孙胜虽然擅长法术,却也变不出真正的钱粮吧。所以后来人们依旧说梁山上有“强人”,如此搜刮民脂民膏是对老百姓的不义呀。宋江起义后一直认为自己“不忠”,所以一听说朝廷要招安自己,马上大喜过望投奔了过去,至于“劫富济贫”的那些纲领也统统忘掉,把自己以前的那些信仰和主张通通抛掉,一心一意服务于腐朽没落的统治者,这又是见利忘义的具体表现。宋江知道自己被下毒后,把李逵唤来并毒死他以尽忠,这岂不是对自己兄弟的不义?尽管如此,朝廷依然猜忌他们,认为他们虽被招安却可能仍然不忠,他们至死也没能完成心中的“忠义”。
初读《水浒传》,我觉得轰轰烈烈的梁山泊起义不可能失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在许多重大决策上他们屡次失误,以宋江为代表的首领刚愎自用,“智多星”吴用在关键时刻真的“无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倡导的“忠”与“义”,有着很明显的狭隘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是被包装了的江湖习气,不可能施惠于广大的民众。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时,也大力提倡“忠”与“义”。但我们的“忠义”与宋江们的“忠义”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们的“忠”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对党的赤胆忠心。我们的“义”是人间正义,社会道义,民族大义。因此,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成功!这也算是我读《水浒传》获得的一点启示和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