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决定一道发兵攻打郑国。他们这么做也有原因:一方面晋文公重耳在还是公子时,流亡到了郑国。郑文公听说他来了,连城门也不开。于是,晋文公就一直存心想要报复郑国,另一方面,郑国表面上依附于晋国,又在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于是,晋国对于郑国的怨气就更大了。而秦国则想从晋、郑之间牟利,所以也发兵了,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消息一出,郑国上下一片慌乱,大家都在忙着准备东西赶快撤离,但是,当得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北,已经包围了国都,人们都快绝望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大臣佚之孤上朝见了郑文公,焦急地说:“国家已经在旦暮之间了,随时都有可能灭亡,现在只能让烛之武来了。秦国好说一点,先让他去游说秦穆公吧。”郑文公一听有道理,于是,他赶忙请来烛之武,让他去游说。不料,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得不到重用,不如别人,现在已经垂垂老矣啦,我也干不出什么事来了。”郑文公急了,说:“我没有及时任用您,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您不去,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是不利的呀!”烛之武想了想,也不好再推辞了,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又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烛之武独自一人走向城墙,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他爬上城墙,几个士兵一起用绳子把他从城墙上放了下去,远处,是秦军的军营,可以看到那里的火光星星点点地闪烁。烛之武又回头望了望国都,他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
顷刻,烛之武已经到了秦国军营门口,他定了定神,走进了军营,他穿过那些刀光剑影,来到了秦穆公面前,真正的好戏开场了。
烛之武先开口了,打破了尴尬的气氛,“秦公啊,您和晋国一道前来郑国,想获取我国土地,我们郑国已经知道必死无疑了,但是,如果灭郑对您有好处,我干吗还来麻烦您呢?”听了这番话,秦穆公微微倾了倾头,想想也是,烛之武顿了顿,又说:“越过晋国,将自己的领土扩张到遥远的异域,您也知道,这难度不小,难道您还想攻下郑国,再把它送给晋国吗?”秦穆公一脸无奈,看了看挂着的中原地区作战地图,便更无奈了,于是说:“这样又如何呢?”烛之武一脸担心地说:“晋国强大了,您可就弱小了啊!”又说:“况且若将郑国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使者将来来往往,你们有什么困难我们也可以帮助你们,对您也不是坏事。”秦公想了一想,这样一来自己便可长久地受到郑国的好处,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烛之武又说道:“上次您帮助了晋公,晋公答应您把晋国的焦、瑕两市划给您,但他早上回去,晚上就开始进行防守,这您也知道。”秦公一听想:的确,晋国是这样啊!烛之武有继续道:“晋国泱泱之大国不守信,又贪得无厌,它已经将郑国作为其之东境了,那么不久秦国您的土地,就将成为他们的地盘了!”秦公一听,大吃一惊,脸色煞白,随即又长呼一口气道:“天哪,要是你不来告诉我的话,我……我就完了!”烛之武见已经有了很大的效果,便又乘胜追击道:“如果晋国不害您,还会害谁呢?所以啊,秦公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秦公一听,这番话太好了!在他看来,这番话可是救了整个秦国啊!
于是,几天后一场国际会议在秦、郑的关口上召开了,会上双方约定,接下来的一段特殊时期,让杞子、逄孙、杨孙戍三员秦将驻守郑国,并握手言和。很快,秦方就单方面撤军了。
事情传到了晋国那里,马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子犯大怒,请求出兵攻打秦国,晋公说道:“不可以,没有秦国的鼎力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忘恩负义,这是不义;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智;以乱易整,这是无德,我们也撤军吧!”于是,晋军也撤走了。
烛之武回国后就成了明星人物,大家都赞誉他,赞誉他以老臣之躯拯救整个郑国的“英雄事迹”。是的,三言两语,他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结束了一场浩战,至今,他的故事仍流传着。
【评阅】:
这篇文章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改写。改写很好,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显示出小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文笔若能再放开一些,再多一些联想,则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