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一生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
看过杨绛先生所著《我们仨》,于我而言,杨绛先生的形象是平和而又神秘的。与很多其他作家不一样,对与杨绛先生的神秘是从未有过的。我仔细想来,终于找到了其间的原因:在坎坷和苦难面前,大多作家所表达的是忧愤甚至哭喊的宣泄,而杨绛先生则是娓娓平和的叙述,这叙述仿佛是在安静的夜里,温和的灯光下,与你促膝交谈。当杨绛之女,钱媛离世时,平淡的笔调好像是在叙述梦境,我反复阅读,终于相信这便是事实。
然而在《书香岁月·杨绛》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杨绛先生。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乐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杨绛先生(我想此刻最合适的称呼应该是阿季)也不例外。
在《书香岁月·杨绛》中,阿季是一个会去好奇父亲的童年;会纠结学文还是学理;会在放弃与选择之间来回徘徊;会坚定地决定与钱钟书先生一起赴英留学;全站在轮船上因为思念亲人而落泪……也许这就是青春吧。后来,我们所看到的从容淡定的杨绛先生,我想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的父母亲。补塘先生沉稳睿智的气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都影响着阿季。补塘先生年轻时辉煌的成就按理来说应是在孩子们面前树立高大父亲形象的好机会,然而补塘先生却很少提及。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小时候是怎样的?”他只是淡淡一笑:“像普通孩子那样。”只会和女儿一起谈论些细事,(无锡话,即小事)分享自己所做的一些顽皮事儿。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们淡泊名利,不奢望华丽的生活条件只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那个年代他便掌握了绝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要求孩子考高分,只希望孩子们能多读好书。他教会孩子们说“不”,让孩子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阿季的母亲是那个年代极少数读过书的女性,知书达礼,又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温柔善良的她时时感染着小阿季。补塘先生虽不是严父,却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母亲又十分的贤淑。阿季的书香岁月便在这样的书香之家中,缓缓进行着。
夏日的老槐,冬日的白雪,残秋的黄叶,春暖的浮云。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季慢慢地变成熟了,慢慢地塑造出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淡然。我终于明白杨绛先生娓娓平和的叙述不是毫无情感,只是为我们留下了久经磨耐的深思。我也终于明白,只有当一个人经历的多了,才能真正拥有一份优雅的从容。这时间逝去,杨绛先生早已是个经过无数岁月沧桑的老人,然而现在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认为《书香岁月·杨绛》是杨绛先生青春的剪影,也是一个少女的书香岁月。
最后,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回顾杨绛先生的一生,与世无争,从容优雅,如同她所译的一首小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