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哲学导师艾伯特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它用文字深入浅出的为我们揭示了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本书作者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哲学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艾伯特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假如书中主人公换作是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就拿自己和苏菲作个比较,也许换作同龄时候的我们,情节会相似,但如今的我们肯定是会让人失望,因为我们的习惯已经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把我们无形的捆起来,当我们不断长大、成熟,我们儿时的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我们正逐步丧失这种哲学家和孩子所拥有重要的敏感能力,逐渐变的麻木。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它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一些良好习惯存在的必要性,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但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懒惰和麻木。我们该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几个设问,问下自己:“我是谁?”“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已经足够难倒我们。苏格拉底从不认为自己是“智者”,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样的自我认识并没有让他消极,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弃。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伟人在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面前尚且如此实在和谦虚,我们更该自我反观,不骄傲自满,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绩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