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足,并非偶然——《史记》项羽人物分析
大浪淘尽,千古英雄男儿;时光轮转,又有多少被历史铭记?西楚霸王项羽,在史公笔下是战神、是铁血男儿、是历史的遗憾,但在我看来,项羽失足并非偶然。
在谈论项羽失足前,先来回顾一下项羽的功绩。黄沙漫天,旌旗当空,杀声震天。项羽以万夫之勇,破釜沉舟,备三日之粮,脚踏一片黄土,率五万将士硬是大败四十万秦兵。巨鹿一战,项羽像一把利剑刺穿了秦王朝的统治,像是一场大雨为久旱的秦朝土地带走了生机。楚汉之争时,项羽再次当机立断,截退路,领3万楚兵于彭城大败56万汉军。两次以少胜多,奠定了项羽战神的名号、不败的传说,他那“重瞳子”的眼眸里是不可一世,是壮志雄心,是锦绣*。
世人眼中的项羽,便是这宏观的项羽——“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然而,当你为江边自刎的项羽叹惋时,不妨再细细回味项羽的一生,心中便有了答案。
他一生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不善用人。他自恃功高、嫉贤妒能,以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有人劝他建都关中,他一心东归,便烹说者;“兵仙”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不予采纳,最终投奔刘邦,成一员大将。反观刘邦有言:“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国安家,运输粮草,我不如萧何;要论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西汉的龙城飞将李广,也是自刎身亡。他每次得赏赐必分部下,与将士饮食与共、福祸同当,士兵乐为其用。公元前119年,李广率兵出征匈奴失败,为了不连累部下,承担了所有责任,自刎身亡,天下人皆竭尽哀悼。由此再观项羽,亦知他的失败是其咎由自取。
他的错误之二则是他行为残暴,缺乏战略家眼光。他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他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没有值得信任、患难与共的同盟,因此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转衰。新安城南的夜晚,借着月影,在瑟瑟秋风下他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入关后,他踏破秦地,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凶残暴怒、缺乏战略眼光;他一意孤行,全凭意气用事。这样的项羽,即使有一时之勇,也终将被时间清算他的过失。
“宜将乘勇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鸿门宴上,范增数次示意,而项羽全然不顾。他心存妇人之仁,执意放走刘邦,为楚汉之战埋下隐患。如果当时他能不顾所谓的“兵家义气”,如果他能克制内心仅存的那一点“善良”,如果他能预知到数年以后的乌江边自刎时的悲惨壮烈,他又怎肯放下这手中待宰的羊羔?谁说他的亡是天意?他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机遇,而刘邦握住了仅有的一次机遇,终成一代帝王。因此,项羽的失足,完全是他的性格和为人而决定的。
最后一点,是他的自大和不知足。乌江边,浪花滚滚,西风呼啸,天色暗淡。此刻,千万汉兵重重围堵,项羽四面楚歌。他用那双眸子又扫视了一遍大好河山,又一次用双脚踏了踏关中的厚土,他的心里尽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悲凉。他叹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终于,他带着不可一世的傲气自刎于乌江边。然而,临死之际,他仍不忘夸耀自己的战功,他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历史经验,他只想成为一代霸主,想着用武力征伐就可以经营天下。结果五年时间,国家被灭,身死东城,可他到临死的时候还不悔悟,不知道责备自己,岂不大谬哉!
项羽的失足,自他出生之日起已成定局。他的种种性格、品质上的缺陷终将会使他的大业毁于一旦。纵观历史长河,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之名在他一次又一次的一意孤行中终于坍塌,在岁月的烈火下被烧成灰烬。他的一生带给后人的将是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如果将项羽的一生当成一棵树,那么它必将会是棵挺拔的参天大树。然而它却生长在一片充满黑暗、再无其它树生长的峡谷。它没有同盟和战友、缺少阳光与养分,整日面对的是无尽的残暴与仇视。它眼看着峡谷之上的阳光,立下雄心壮志、拼命生长,但主干空虚、不堪一击。眼看就要冲出山谷的束缚,一场狂烈的暴风雨将它彻底地打倒,再无重生的机会。这便是项王,当人们看到他的伟岸和即将成功的功业会认为这是场悲剧,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他出生的那一刻起,简陋的躯壳将注定他多年以后的彻底的失败。
总观项羽的一生既有可取之处,也有警醒后人的地方。以史为鉴,改正自身的不足,才能在自己未知的人生路上越走越远。观完项羽,再看自己的人生,我不觉多了份底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