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前多小摊。大多都是卖些红领巾、作业本、钢笔铅笔、小饰品之类的。这些卖文具用品的小摊,大都是一个敞篷电动车,上面用塑料板子围成一个类似屏风的小隔间,小隔间内便花花绿绿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商品间绝没有任何一处空隙,偶尔小隔间内还贴着一张广告,宣传一下某某某家教的。总之,那敞篷电动车上没有一处没能发挥出它的全部作用。
我们对这些卖文具的小贩,都很熟悉。偶尔看见一位同学买的一支笔很漂亮,便问在哪儿买的。答曰:“学校门口 那个老太太卖的。”总之,每个小贩都有代名号。而久而久之,在某小摊买东西买习惯了,便逐渐发展为该店的“固定客源”,每逢必买东西,心定在这家买,而一旦成了这家的“老主顾”,买东西时那一分一角的零头,通常都被抹去不算的。所以,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专属店”,甚至有几个热心的“老主顾”,放学后会拉着某个同学,将他带到自己的“专属店”,直到他也发展成为这家店的“固定客源”。
但我却一直相信那句老话:“货比三家不吃亏。”逢到买什么文具,总要各家店都走走,确认哪家小店的货最好,最便宜,才肯掏钱买下。
这两天又刚开了一个小店。小店很简陋,没有别的店布置的好看。同样是一辆敞篷电动车,上面乱七八糟地摆着几只矮水桶,里面放了些毛笔、水粉颜料等,看上去有些凌乱,电动车四周边缘处也被安放了厚厚几叠作业本、图画本,车把上也没闲着,也挂着几只手拎包,给我一种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的感觉。东西虽然乱,但里面的好东西也真不少,而且样样物品应有尽有。那天上学快迟到了,加上红领巾又忘记带,我也顾不上拿出我的购物宝典——“货比三家”,急忙奔到离我最近的那家新开的小店。
“买一条红领巾!”
“好的,一元钱。”小店的店主是个中年妇女,她手脚麻利地从旁边一簇红领巾中抽出一条递给我。整个过程中她的嘴边都挽着热情的笑容。
“谢谢。”我也没多想,付了钱,接过红领巾,便飞一般往学校冲去。
又一天中午,我到校较早,步子便慢了些。那家小店的店主看见我了。她嘴边立刻绽开一个笑容:“小同学,上学啦!”
不知怎的,这一句简单的问候,却在我的心上泛起阵阵涟漪。我不敢相信,一个平生素不相识的普通小摊摊主,却因为一次小小的不超过一分钟的买卖,过了这么长时间还牢牢地记住了我,记住了我这个只消费了一元钱的顾客,并且很亲切很愉快地和我打了声招呼。
突然间感到胸口的位置暖暖的,是感动吗?无论是从前多么要好的朋友,敬爱的老师,也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忘,有的见面甚至都忘记了彼此的名字,甚至陌不相干地擦肩而过。被别人理所当然地忘记,当然不是件愉快的事儿。而当被一个不熟悉你,又不常见面交流的人记住你,就会萌生出一种“我还能被别人记住”的自豪感。
当一个商人懂得为顾客带来惊喜、温暖和感动,顾客往往会加倍偿还与你。很快,那家刚开张的小店一扫之前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取而代之的是比别家更火的生意。而我呢,也逐渐放弃了先前“货比三家”的购物观念,也成了那家小店忠实的老主顾。
而另一家店,相比就稍逊一筹,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老主顾”进店光临。照常理,这家店有遮风的玻璃板,三面都挡风,远远看更气派些。而小店里面的货物也不差,相比还漂亮些。它们全都有序地排在一只只塑料盒里,看上去当属“高档文具用品店”行列中,可顾客却偏偏不往这家店来。我也去这家店买过几次东西,这家店主虽然也会让我挑看物品,但态度却不如那个店主热情,脸上也没有笑容。让我觉得在这儿买东西就是一场买卖,绝无其它关系,而另一个店主,她还能带给我们温暖一天的好心情。
这就是所谓的经商之道吧!一个店主让我们永远的“货比三家”,而另一位店主,却因为她那灿烂的笑容,不经意间让我们不知不觉做了她家店的“忠实顾客”。